吉林省大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

据吉林省政府网站消息,翻开近年来吉林的科技创新成绩单,一项项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历历在目——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领衔申报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实现“百星飞天”;长春光机所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亮相;东北师范大学固态电池科研成果成功转化,100Ah动力和314Ah储能半固态磷酸铁锂电芯产品在长春正式下线;吉林大学自主研发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创造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深度新纪录……

纵观这一个个亮眼的成绩背后,是我省持续强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依托深厚的科教资源建强平台载体,源源不断激发科技创新动力,驱动科创成果在吉林落地开花的生动写照;更是我省加速推进教育、人才、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新时代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人才引领 激发创新活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

人才是第一资源,更是创新的源泉。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吉创新创业。全力打造英才集聚、英才如林的人才中心,成功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落户。近两年来,我省高级职称人才从净流出转向净流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发光发热,不仅推动了我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吉林大学科研院院长常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7年,曾在美国多家研究机构担任要职的常毅回到母校吉林大学,任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并于2018年参与组建了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在常毅的带领下,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不仅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更有着令人欣喜的成绩——2019年吉林大学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建设“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的35所高校之一;2022年1月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2022年7月,获批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生授权;2023年,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博士后流动站获批建设。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

近年来,我省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人才激励政策持续迭代升级,从1.0版提升到3.0版。出台了人才分类定级评定、安家补贴、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一系列政策,构建了“1+N”人才政策体系。人才政策实施以来,共有1.69万人完成人才分类定级,获益人才累计超过3.6万人次。

用好的发展平台和优厚的政策环境,支持各类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才能让更多“千里马”聚集吉林竞相奔腾。

科技赋能 驱动产业升级

栽梧桐方可引金凤,搭高台才能唱大戏。

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攻关组织,解决在产业技术攻关组织过程中出现的科研攻关与成果应用脱节的问题,我省实施了“揭榜挂帅”制度,把科研中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目前,吉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等单位已成功揭榜。同时,从高校院所选派科技人才“一对一”入驻企业兼任“科创专员(科创副总)”,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目前,4批来自73家高校院所的759名科创专员(科创副总)已到岗开展工作,覆盖全省9个市(州)630家企业。

在产业发展壮大中,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为此,我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各高校依托汽车、农业、冰雪、电影、医疗等产业进行全方位布局,扎根黑土、服务吉林,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成果丰硕。

吉林大学与中国一汽秉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理念,坚持“产业+市场”需求导向和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思维,于2019年7月共同成立了红旗学院,以期培养更多面向汽车“新四化”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红旗学院目前已开设了智能网联班和新能源班,生源涉及吉大计算机、通信、机械、汽车、材料、电子、化学、物理、数学等20余个学科门类,可充分满足学生来源交叉分布、面向企业需求动态调整的要求。”红旗学院运营负责人、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费宇鹏介绍说。

产教融合 促进协同发展

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创新“成果”必须转化为发展“结果”、成为产业的“成品”,创新技术要发展,必须要使用。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紧密融合,打破科教分离的藩篱,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和学术成果转化是高校的科研目标和方向。

为了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我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破解难点,疏通堵点,努力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的良性循环。

——2023年完成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推动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精准衔接,整合省内“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建设联合体;

——围绕重点产业布局,探索建立高等研究院,组织高校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新质生产力研究联盟;

——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建设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291个,力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中小企业赋智;

——长春理工大学与长影集团合作,承担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型正交多幕特种电影集成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产生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吉林动画学院研制的7项地方标准,填补我国动画相关技术标准的空白……

此外,我省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等多个新兴产业产值实现了快速增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新时代,新征程。今天的吉林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无惧无畏、一往无前的使命感,厚植创新沃土、优化创新生态、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为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而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