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据吉林省政府网站消息,一部手机,便能对上千亩耕地的生产设施进行管控,“一键操作”即可完成田地灌溉、施肥等日常管理。依托省级“吉农云”平台,吉林市农户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庄稼长势、土壤墒情,并利用大数据自动分析跟进农田管理,实现了农田管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这是吉林市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带来的变化。

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区域重要农产品集散高地,近年来,吉林市持续推动智慧农业建设,推动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人才振兴,改变了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种地模式,“智慧农业”成为吉林市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重要实践,有效提升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水平。

智慧农机“驶入”农田 变“刀耕火种”为“机械赋能”

为现代化大农业植入“智慧芯”,智慧农机是“利器”。近年来,吉林市深入实施机械强农行动,加快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设施化、精细化水平,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应用推广已从最初的水稻插秧、收割,拓展到果蔬、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到86%。 

智慧农机具的推广让农业生产更高效。今年,蛟河市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深入推进国家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应用,加快更新新式播种机、智能化植保无人机,为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提供坚实机械化支撑。

蛟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现在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了87%。下一步还要稳步提升履带收割机、坡地小型农机、多维移动无人驾驶农机等保有量,在优化山地丘陵区保护性耕作模式上率先走出新路。” 

智慧数字“走向”地头 变“会种地”为“慧管理”

如果说插秧机、翻耕机器人代表了当前吉林市农机装备的先进性,那么以智能化为引领的“数字化”管理,则是吉林市正在培育壮大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吉林市在推进农业数智化进程中依托省级“吉农云”平台,完成了4个县(市)级云平台、22个乡(镇)级云平台、215个数字乡村建设任务,将吉林市“空天地”一体化数字农业数据应用平台纳入全市态势感知系统,与吉林市渔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省级黑土地保护“一张图”、高标准农田“一张图”等进行整合,形成吉林市农业“一张图”。 

吉林市涉农部门以数字农业产业示范园为核心,带动省内110家数字农场、157家可视基地及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新技术应用,145家企业建立前端数据采集点700个,推动一批合作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开启了数字化种植养殖模式。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这几年,各县(市)区纷纷利用数字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出现了智慧滴灌、智慧喷防、智慧遮阳、智慧加工、智慧包装、智慧气象预报、智慧病虫害报告、智慧数据分析等很多很多新式的数字化无人操作模式,在棚膜温室、远程放牧、可视监管、田间植保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逐步实现农业从“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转变,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升级。

智慧农业“赋能”田野 让现代化大农业实践走向深处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吉林市各相关方面也用足了“智慧力量”,确保高标准农田涝能排、旱能灌,确保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综合产能持续提高,肩负起吉林市在国家、全省大局中承担的粮食稳产保供的重要责任。

与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步,吉林市相关部门还在“良田、良种、良品、良技”的集成运用上发力,让现代化大农业的“智慧芯”更具底气、更接近绿色的底色。

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化肥农药等减量化施用进一步推广,农业绿色化生产进一步优化,2023年全市化肥使用量(折纯)27.46万吨,比上年减少0.58万吨;农药使用量2640.51吨,较上年减少12.2吨;回收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460.43吨,处置率达到100%;2023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畜禽粪污利用率达到83%以上,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冗余物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而这一切又提升了智慧品牌建设水平。全市各个方面通过源头品质打造、走出去宣传、智慧直播、品牌申报等综合运作,让吉林市一些“吉字号”农产品走出省域、走向了全国。如今,吉林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产业强镇9个、国家级特优区2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3个;全市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分别达到31个、227个和181个。永吉柞蚕蛹虫草、万昌大米、舒兰大米、黄松甸黑木耳、桦甸黄牛等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舒兰大米入选国家优质粮食区域公用品牌传播案例。 

过去一年,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实践中,吉林市粮食产量再次实现了大丰收,总产量达到了93.45亿斤,高基数上增产2.36亿斤,平均亩产增长近16斤。今年吉林市按照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及相关部署,还将在下好“智慧农业”先手棋、擦亮绿色农业底色等方面大做文章,全力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等答卷,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积极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