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830万亩

据河北省政府网站消息,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近年来,河北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830万亩,年产值21亿元。

立足林草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河北省将林下经济纳入林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科学规划林下经济产业布局,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模式林下经营,深度挖掘林地资源潜力。目前,全省有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3个,初步形成了“燕山—太行山区特色林菌林药种植区”“冀中南平原林下间作和林下绿色养殖区”“张承冀北山区林下特种养殖区”等森林食物产区。

林下种植让沃土生金。在邢台,邢台古寨英谈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信都区的板栗林下成功实施“南药北移”,引进种植珍稀药材金线莲,创新实施“栗莲间作”模式,每亩林地增收2万多元。目前,全省林下种植利用林地面积68.2万亩。其中,林药模式利用林地面积23万亩,主要栽植苍术、黄芪、黄芩等中药材;林菌模式利用林地面积1.7万亩,主要种植赤松茸、栗蘑等食用菌;林粮模式利用林地面积34.6万亩,主要种植花生、大豆、红薯等农作物;林苗模式利用林地面积3.6万亩,主要培育白蜡、国槐等种苗;其他模式还包括林菜、林果、林草、林花、林茶等。

林下养殖促生态循环。邯郸市大名县卫东林场与金泰牧业有限公司合作,探索发展林下鸵鸟养殖,建起鸵鸟繁育基地,带动周边100余家农户投身其中,每只鸵鸟年均收益可达5000至6000元。目前,全省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40.7万亩。其中,林禽模式利用林地面积6.2万亩,主要养殖鸡、鸭等禽类;林畜模式利用林地面积2.6万亩,主要养殖猪、牛、羊等;林虫模式利用林地面积30.7万亩,主要养殖蜜蜂、蚯蚓、金蝉等;其他模式还包括以养殖鹿、鸵鸟等为主的林下特种养殖。

采集加工和景观利用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张家口市崇礼、赤城、蔚县等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推出森林康养、森林观光等特色项目。游客漫步林间,既能享受清新空气,又能体验乡村生活的闲适。目前,全省采集加工利用林地面积597.7万亩,规模占比达72%。景观利用林地面积123.6万亩,年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

“十四五”以来,河北省利用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354万元,支持欠发达国有林场发展苗木基地、林下种植等产业发展。安排省级林业改革发展补助资金3926万元,支持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林下经济生产基地,发展林药、林菌、林苗等复合经营模式,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和群众发展林下经济。

全省组建多支林下经济产业专家支撑团队,深化靶向技术帮扶,推广“林药间作”“林菌共生”“林禽循环”等高效复合经营模式,培训从业人员和基层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重点在品种培育、关键技术研发、产后加工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以邢台任泽区万晟秋实农业公司为例,该公司与海南中青智博生态研究院合作种植林下赤松茸,每亩年收益达1万元。

在林下经济发展中,各地加强联农带农,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示范带动、农户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带动农户稳定增收。赞皇县蕊源蜂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为蜂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通过订单式生产,与农户签订有机蜂产品生产合同,明确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带动全县11个乡镇96个村的1000余户蜂农增收致富,蜂农年养蜂收入达3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