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经济综合实力跨越提升

据河北省政府网站消息,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11月4日,保定市举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首场主题新闻发布会。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有效应对内外部发展形势变化和多重压力考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

“5年前制定的规划《纲要》21项可统计指标全部超过预期值,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政策举措全面落地,保定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美好蓝图正一步一步变为生动现实。”保定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王艳峰表示。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十四五”以来,全市经济总量时隔21年重返全省前三,已跨过4000亿元台阶,正向着5000亿元冲刺。前四年经济增速平均在5.5%,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全面跑赢全国、全省平均速度。

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取得新成就。容易、安大两条雄安新区建材通道全线贯通,荣乌新线、京雄高速竣工通车,雄忻高铁、石雄铁路有序建设。高标准推进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治理,主要河流入淀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47家央企在保注册成立279家子公司。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打造北京医疗资源疏解“微中心”工作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是国家对保定贯彻落实协同发展战略的高度肯定和激励,也是保定市连续4年第10项工作获得国务院办公厅表扬,在全国地级市中数量最多。

创新保定建设实现新突破。2023年底,保定市全社会研发投入138.7亿元,占GDP的3.46%,高于全国、全省水平,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首位。国家模式动物科学中心、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太行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等重大科研平台机构相继落地保定,高效柔性钙钛矿光伏组件等12项攻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人工智能等领域10个代表性创新产品集中发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78亿元,居全省首位。

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着力构建“7+20+N”现代化产业体系。长城汽车海外销售超45万辆、增长超40%,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和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保定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产业集群的地级市。获批首批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连续三年入选数字经济百强市,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面积达到280万平方米,连续四年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7.6%,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十年全省第一。

城市建设绽放新颜值。主城区城中村改造腾空土地10万余亩,新建17所中小学校、58所幼儿园、782栋住宅和70座邻里中心,惠及百万居民。全市建成书院162座、备案博物馆100座,打造“书院之城”“博物馆之城”名片。主城区各类公园达460余座,环城水系串联成景,形成清水长流、活水绕城的生态画卷。

改革开放迸发新活力。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96条,打造“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强版,实施全国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等国家试点及省级试点共489个,累计新登记经营主体73万户,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08万户,在全国首次经营主体发展质量评价中全省第一,荣获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对外合作持续深化,累计境外投资备案项目115个,覆盖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

绿色发展开创新局面。坚定不移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大幅好转。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6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63,同比下降5.96%,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入选国家环境健康管理、气候投融资、全国“无废城市”等9个国家级生态环境试点。参与京津冀、河北省2个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累计推广氢能车辆561台,打造了“全商业化运营、社会道路开放应用、百台氢能重卡应用”3个全球首创示范场景。

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文化旅游事业繁荣发展,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等成为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全长1117公里的保定太行步道全线贯通,串联492个村庄。教育事业创新发展,职教园区“三校一基地”投用,累计扩增学位约12万个。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运营,域外来保就医人数逐年倍增。获评“奥运冠军之城”“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奥运梯队建设重点城市”,成为全国唯一“三城”同创城市。

安全保障取得新夯实。粮食方面,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0.8万亩,粮食总产84亿斤,特色经济作物产量739.7万吨,位居全省前列。能源方面,有效保障了迎峰度夏、迎峰度冬需求,能源发展考核稳居全省前列。韧性城市方面,“23·7”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争取国债资金占全省34.8%,居全省第一,87个水毁修复项目全部完工。立体防洪防御体系持续完善,与雄安新区共同筑牢京雄保“城市韧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