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北省政府网站消息,从11月6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五年来,河北水利建设投资实现阶梯式跨越,预计总投资额将超3600亿元,规模是“十三五”时期的2.9倍。项目数量与投资额均创改革开放以来新高。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的实施,为保障区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崔志清表示,“十四五”以来,全省水利系统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持续优化完善。
保障江河安澜,是水利事业的首要任务。崔志清介绍,“十四五”以来,河北逐步优化防洪工程体系,洪水调度能力显著增强,防洪减灾能力全面大幅提升。
新开工娄里、乌拉哈达等9座水库,强化“上蓄”能力。对滹沱河、滏阳河、子牙新河等184条段2900多公里骨干行洪河道和中小河流进行治理,畅通“中疏、下排”通道。推进11个蓄滞洪区建设,增强蓄洪滞洪能力。目前,全省在册水库1001座、5级及以上河道堤防1万余公里、列入国家名录蓄滞洪区13处,基本形成了“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
特别是,河北加快建设雄安新区防洪工程。起步区防洪圈和安新、容城组团基本具备200年一遇防洪能力,昝岗、寨里组团基本具备100年一遇防洪能力,为这座“未来之城”的安全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面对“十四五”期间复杂严峻的水旱灾害形势,河北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功应对了多次重大考验。
崔志清介绍,在防御“23·7”流域性特大洪水、“25·7”区域性大洪水、2021年历史罕见夏秋连汛以及75轮强降雨过程、12条河流25站次超警以上洪水中,全省水利部门强化监测预警,科学调度水工程,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更重要的是,河北统筹安全与发展,通过蓄水保水,连续5年实现大中型水库汛末蓄水量超常年同期,有力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和农作物灌溉用水需求,实现“保安全多蓄水”目标。
防洪安全要“筑得牢”,供水安全也要“守得好”。
“十四五”期间,河北在筑牢水安全屏障的同时,着力破解水资源短缺这一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各地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有效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进一步完善供水保障体系。
各地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强化取水许可监管,全省用水总量保持稳定,用水效率显著提高,在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连续三年获评优秀。167个县(市、区)全部达到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邯郸市创新实施全域合同节水管理。非常规水利用量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17.2%、27.6%。
在开源方面,河北以国家水网建设为牵引,大力推进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2021年至今年10月28日,全省累计引江、引黄外调水量达190.4亿立方米,较“十三五”时期增长38%,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在农村,安全可靠的供水网络越织越密,自来水普及率达98.2%。水利部门通过实施生活水源江水置换,让超过1500万农村居民喝上了长江水。
节流同样是保障水安全的重要举措。全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731万亩,实施农业灌溉水源置换812万亩,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353万亩……凭借这些硬措施,河北累计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9.84亿立方米,基本实现了地下水采补平衡。
治理成效直观地反映在地下水水位回升上。崔志清表示,2024年底,全省深层、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较“十三五”末分别回升2.74米和0.04米,超采区和严重超采区面积分别减少31%、99%。邢台百泉新增16处泉眼复涌,邯郸黑龙洞泉保持不断流,保定一亩泉地下水埋深回升到2.39米。
“十四五”期间,河北水利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
法治保障更加有力,节约用水条例、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管理条例等多部水利法规规章的颁布实施,构筑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智慧水利建设突飞猛进,数字孪生水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使得洪水预报、水资源调配更加精准高效。
此外,“节水贷”等绿色金融产品、跨区域用水权交易、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等市场化改革实现新突破,用市场化手段为节水护水注入内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