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中医药实现从种植到应用全产业链发展

近年来,定西市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药都”和甘肃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建设,按照“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标准化种植、加工、检测、储藏、应用,中医药实现从种植到应用全产业链发展。

一、扩大种植规模,促进“产业化”。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0.16万亩,其中三大主栽品种当归47.28万亩、党参39.44万亩、黄(红)芪42.48万亩,形成以岷县当归、陇西黄芪、渭源党参为主的三个道地特色优势品种种植带。建设各类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6.06万亩,其中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2.11万亩、优质种苗繁育基地13.95万亩,通渭县2017年引进金银花品种,目前累计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全市引进和驯化野生中药材品种120多个,试验研究了10多个品种的综合配套技术,建立示范种植基地50个,全市产业规模正在稳步扩大。

二、强化基地建设,促进“标准化”。全市中医药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繁育及种植、加工、仓储等51项技术标准,当归、党参、黄芪、甘草、红芪五个道地药材29个规格92个等级的产地传统切片加工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当归、党参、黄芪3个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规范,金银花加工技术规范。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加快集成组装一批标准化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建设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达131.65万亩,建成大宗药材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生产大县6个,涌现出陇西、渭源、漳县、岷县多个万亩标准化绿色种植基地。

三、完善销售体系,促进“市场化”。全力打造“天下药仓”,建成一批中药材现代仓储项目,陇西康美现代仓储物流及交易中心、九州通岷归综合产业园、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智能云仓”等现代仓储物流项目先后落地,逐步扩大“南药北贮”地域优势,实现了仓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仓储质量标准的有效提升,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超过100万吨。加快规模化、现代化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建成以陇西首阳、陇西康美甘肃西部中药城、岷县当归城、渭源渭水源、渭源会川江能等5个中药材市场为龙头,以产地集贸市场、各乡镇收购网点、电子商务为补充的中药材市场体系,上连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和大型药企,下接市内外产地集散市场、加工企业及种植户,全市中药材交易量104万吨,交易额210亿元。

四、增强加工能力,促进“精深化”。全市共有中医药加工企业103家,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加工企业74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1户,年加工产值亿元以上企业6户。6家制药企业共有药品批准文号339个,其中基本药物136个,常年生产91个。2020年,中医药加工企业工业产值44.4亿元。开展大健康新产品研发,甘肃华腾医药公司酸枣仁白芍远志颗粒、扶正药业党参黄芪茯苓口服液、中天药业黄芪党参颗粒三个产品相继取得国家保健食品注册文号,贞芪女贞复合饮料、参芪养生茶等药膳包和代用茶等20多款产品逐步研发成功。中医药加工产品已发展到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多个系列,呈多元化、系列化、高值化发展态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中药工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五、推动研发创新,促进“科技化”。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企业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共110项,其中授权专利55项。与国内30多所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组建成立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企业实施科技合作项目80多项,在研新药4项,取得科技成果172项。陇西县政府与天津天士力控股集团联合组建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并顺利通过CNAS认证,成为全省首家中药材及农产品检测第三方检测平台;甘肃九州天润检测有限公司获得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成为全市第二家第三方检验机构。全市共有中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型企业6家;申报扶正药业中药大健康食品研发、岷县顺兴和中药材公司大保健产品研发、陇脉公司归芪参草系列代用茶和煲汤料制备工艺研究等科技项目16个。

六、提升道地优势,促进“品牌化”。全市中医药方面的商标达330件,拥有陇西黄芪和白条党参、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漳县沙棘”等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甘肃“扶正”牌、岷县当归、陇西黄芪、渭源白条党参、岷县“顺和”牌等5个中国驰名商标。陇西保和堂药业、扶正药业、甘肃九州天润等7户企业通过当归、黄芪、党参道地药材认定,“陇西黄芩”“陇西柴胡”“陇西款冬花”正在申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陇西一方、中天、惠森、扶正和岷海制药列入省上陇药大品种大品牌培育目录。连续举办三届国家级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全面打造永不落幕的药博会和“中国药都”新名片,在招商布展、项目签约、平台建设、知名度提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给定西乃至全省的中医药产业带来发展新动力,也给甘肃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提供新的载体、新的支撑和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