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天津市政府网站消息,10月10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西青区专场。据悉,“十四五”时期,西青区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入落实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扎实推进“三新”“三量”等重点工作,在经济发展、产业创新、改革开放、城乡融合、民生福祉五大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以“五个新”的亮眼成绩,结出经济大区发展硕果。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西青区经济总量与产业质量同步跃升。2023年,全区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并连续多年保持5%以上的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末,经济总量较“十三五”末增加236.27亿元,增幅达28.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77.7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5.3%,财政实力持续增强。西青区产业质量升级成效显著,重点培育集成电路、车联网、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5条核心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其中,以该区为核心承载区的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能源矿产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西青区科技创新平台加速聚能。天开西青园持续发力,打造天开数智园,已落地企业691家,培育“金种子”基金规模超23亿元;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918家,“专精特新”企业230家,汇聚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400亿元,是“十三五”末的3倍。该区建成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集成电路产业主题园区、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低空飞行空域测试场等一批新兴产业载体。目前,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8.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33.4%,各类创新指标位居天津市先进水平,为产业转型升级按下“加速键”。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新动力,西青区在试点突破与开放融合双向发力。该区积极争取国家级和市级改革试点6项,完成重大改革方案30项,改革成果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改革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2024年获批全国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该区引进捷温科技、梅卡曼德3D机器人等北京项目120个,吸引经纬恒润等企业布局总部经济,推进天津南站“站产城”融合发展,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鹏瑞利医院建成运营。同时,该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实施“桩基先行”等“放管服”改革,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2024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首次超千亿元,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近五年增幅达162%。
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新风貌,西青区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方面,该区加快西营门街等片区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完成198个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在乡村振兴方面,该区创建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建成高标准农田9.3万亩,推动沙窝萝卜等特色农产品集群发展,获评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在文旅发展方面,该区启动杨柳青古镇焕新工程,解决古镇30年来产权不明晰问题。2025年国庆假期,古镇核心区接待游客41.12万人次,同比增长533%,旅游收入911.79万元,同比增长516%,创历史新高。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西青区民生保障与生态治理同步提升。该区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1所,新增学位2.9万余个;建成227处老人家食堂和日间照料中心,西青区中医医院开诊运营,全区医疗机构达597家,养老、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就业人数突破1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90万人次,成为天津市唯一的全国全民参保计划实施县级联系点。该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成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独流减河生态湿地、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生态项目,2个镇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区)。该区实施“强基赋能”工程,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连续六次摘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蝉联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