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把迎商中心变成“暖商营地”

据天津市政府网站消息,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金字招牌”。日前,记者在天津经开区迎商中心2025年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挂牌一年来,经开区迎商中心围绕共建共享理念,与120多家头部企业、优质机构、科研院校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出系列增值服务,升级打造了20个迎商工作站,形成企业500米半径的全资源服务圈。此外,经开区迎商中心发布了增值服务与改革创新清单,为涉企服务迭代升级探索更多支点。

全力做到“企业要什么给什么”

天津经开区汇集了国家级经开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多条线、多方位开放试点政策优势。2024年3月,作为全国首个多元共建、系统集成的涉企服务综合体,经开区迎商中心挂牌成立,标志着经开区涉企服务继大部制模式、一站式一条龙、一枚印章管审批、政务服务全周期等模式后进入5.0时代。

“迎商中心集合了政府端、企业端、市场端资源力量,是在原有政务服务中心职能、载体空间的基础上升级打造的多功能服务综合体,这里集成了宣传展示、招商引资、企业服务、政务服务、培训交流、诉求响应六大功能,积极打造‘暖商营地’,全力将‘政府有什么给什么’变‘企业要什么给什么’。”经开区政务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宁巍介绍。

挂牌一年来,经开区迎商中心除达成多项战略合作、推出增值服务外,还举办了130余场企业增值服务活动,聚合了70家各类机构资源,其打造的中国北方(泰达)一站式出海服务基地可为企业提供5个阶段共104项跨境出海服务,先后为梅花药业、利安隆新材料、一飞智控等10多家企业提供出海“一企一案”的定制化方案。

能否真正做到“企业要什么给什么”,企业最有发言权。“经开区迎商中心就像我们的‘娘家’。”刚从马来西亚进行项目推进回国的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谢金桃快人快语。

“我们是一家外向型企业,创立之初就做到了产品出海,随后升级为‘产品+服务’出海。这次我们将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基地,可说是‘体系化’出海,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一步。”谢金桃说,“在这个过程中,经开区迎商中心从前期的沟通对接、当地相关法律政策的解读,到项目选址、土地购买等方面都提供了诸多帮助,让我们的出海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在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宋林霖看来,经开区迎商中心为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与支持,其多主体、全方位的参与,在生态系统营造方面是一种“立体”的改革创新,颇具借鉴意义。“很期待这样的服务模式能够推广到国内其他区域。”宋林霖说。

为企业提供更清晰的发展支持

走进经开区迎商中心二楼大厅,记者看到国际贸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人才服务等企业服务窗口正在开放。

挂牌一年来,依托中国北方(泰达)一站式出海服务基地、新质生产力路演中心等,这里可为北方乃至全国出海企业提供全链条公共服务和一站式解决方案,也可为优质企业项目提供包括政策、资本、科技、人才等一站式服务。

更令人欣喜的是,经开区迎商中心还在工作会议上发布了增值服务与改革创新清单,为区域企业提供更加清晰的发展支持及指引。

“这次发布的增值服务在此前公布的193项基础上增加到305项,既包括已有的金融、贸易、法律、人才、新质生产力等板块,还新增了出海、绿色石化、数字化、园区服务等内容,由经开区迎商中心内的百余家优质机构及头部企业提供相应服务,涉及数字化赋能、跨境出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等15个领域。”宁巍说,“全新推出的改革创新清单共涉及对外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等13项内容,希望能进一步提升区域企业国际竞争力。”

天津报关协会便是与经开区迎商中心合作提供增值服务的协会之一,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雪介绍:“我们的服务可概括为关务、法务、税务、信息技术及金融等。随后,我们将继续提升在跨境产业政策上的创新能力和跨境贸易合规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助力中国北方(泰达)一站式出海服务基地做大服务网络,为企业在海外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以迎商促招商,以招商引项目,以项目谋发展。

接下来,经开区迎商中心将进一步推动打造招商、亲商、育商的“三商”品牌。与中东、中亚、东南亚、北美等地区的重点产业园建立合作渠道,打造中国北方出海“桥头堡”;打造绿色石化迎商中心;发挥新质生产力路演中心载体作用,与70家专业机构联动服务技术转化与产业孵化,为新入驻企业配备“成长导师团”;联动京津冀的专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等,打造产业链协同创新共享实验室,助力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