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天津吸纳、输出京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三成

据天津市政府网站消息,3月28日下午,京津冀技术交易成果对接会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期间举行。对接会旨在通过京津冀三地创新资源的深度对接和专家学者的深入探讨,为区域技术要素市场如何协同创新发展进行进一步探索。记者从会上获悉,2024年天津吸纳、输出北京市和河北省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三成。

作为2025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品牌活动之一,此次对接会聚焦京津冀三地科技资源协同创新和技术要素市场协同发展,设置了主旨报告、成果对接、圆桌对话等环节,希望为京津冀区域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提供新思路、新模式。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反映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科技创新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经验表明,世界级典型城市群创新模式呈现出核心城市以极强的辐射能力带动其他城市发展、多中心齐头并进的模式。京津冀区域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持续完善的政策支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天津市科学技术局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处长赵晓鹏说,“此前,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联合出台工作方案,强化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协同,有力推动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持续提升。天津在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七方面出台18条改革举措,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系统性突破。2024年,天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其中,吸纳、输出北京市和河北省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670亿元,增长达到34%。”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旗下北京北科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侯同晓表示:“多年来,我们依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优势创新资源,形成了‘一轴一网’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通过搭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开展专业人才培训、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工作,服务政府决策,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孤岛’‘碎片’问题。目前,已汇聚京津冀高校院所和高科技企业112家、高层次人才202名、创新成果416项,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总值超过8.13亿元。”

他认为,推动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接下来,首先,要继续聚焦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推动技术研发及转化,争取与外部机构合力构建京津冀科创基金,围绕未来产业领域,推动关键技术在京津冀推广和应用。其次,深挖创新主体需求,依托京津冀科研院所联盟等平台,打造特色技术对接活动,构建人本—智本—资本协同的运营框架体系。再次,建立规模较大、领域细分的技术转移跨界人才队伍,当好企业和技术的“联络人”,成为技术转移网络上的动力节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技术市场与成果转化处处长孙启新在会上透露,目前,正在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建成后将全面促进我国技术市场的互联互通,加速技术要素与数据要素、资本要素、人才要素深度融合。与此同时,近期,将成立全国科技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等工作。

“下一步,火炬中心将发挥协同优势,加强对京津冀技术市场服务,推动三地建立技术市场联动机制,支撑三地技术市场协会发起成立京津冀技术市场协同创新联合体,促进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高效融合,助力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他说。

此外,对接会还以实践分享和项目路演的方式,推介了一批京津冀技术交易典型案例,展示了天津创进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超高精度轴承滚子精度进化加工工艺与装备”等10个优质项目,搭建供需交流平台。

京津冀三地技术市场协会联合三地重点产业领域相关高校院所、企业、投融资机构等主体在会上发起“京津冀技术市场协同创新联合体”启航计划。该联合体将聚焦京津冀产业链共性需求,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地区技术交易合作,推动构建“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打造技术交易“金桥网络”,加快区域技术要素的互联互通,加速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