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点亮科技之光赋能高质量发展

据天津市政府网站消息,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科技创新是“制胜一招”。

今年是扎实实施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的奋进之年,滨海新区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核心,积极开展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增强科技研发转化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焕新齐头共进、善作善成。

三地接力 协同联动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滨海新区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产业等优势,构建技术研发在京、创新应用在津、产业转化在滨、循环在港口的深度协同模式,筑“新”地标、传“芯”动能。

前不久,滨海中关村成果转化中心揭牌,这也是北京中关村与滨海新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化创新合作的重要载体。这里涵盖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的产业服务体系,可提供知识产权服务、融资服务、应用场景展示服务等。

“滨海中关村成果转化中心可以帮助来自北京的高新技术成果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落地转化,也可以为本土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后续服务,现在企业入驻率在40%以上。”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超群说,中心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目标,旨在打造一个高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推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运用,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可见,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正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滨海新区信创产业“领头羊”——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腾)立足滨海新区、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其自主研发的芯片已广泛应用于京津冀地区的金融、电信、能源、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去年年底,“石家庄市灵活就业云平台”上线运营,该平台由飞腾与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社局、冀联集团联合打造,形成线上灵活就业平台与线下实体市场相结合的直通式就业服务体系。依托飞腾CPU(中央处理器)提供的算力,石家庄市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建成1000个就业服务站,织密基层服务“一张网”。“我们从过去几年推出1款芯片,到现在1年内就能推出1款到2款芯片,而且性能逐年提升。”飞腾首席科学家窦强告诉记者,他们不断丰富国产CPU的产业化应用,担起数字时代“算力底座”的责任。

今年,滨海新区加强与海淀、丰台、怀柔等北京科创资源富集区域各类创新资源的协同联动,对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探索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的新机制,同时聚合京津冀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和服务机构,支持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一批体系化、任务型的跨区域创新联合体,争取国家重大专项。

平台就位 百花齐放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目前,滨海新区已建成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北京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等14个重大创新平台。数字显示,今年以来,这14个重大创新平台引进各类人才39名,承担市级以上项目11个,取得技术突破8项,实现成果转化12项,引进孵化企业超过40家;各平台累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9个,组建创新联合体5个。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是我国目前应用范围最广、高性能计算能力最强的超级计算中心。今年4月,由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联合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及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大学、信创海河实验室等研发的“天河灵枢大模型”装置启动,这也是面向中医针灸领域的专业大模型。而“天河天元大模型”作为产学研联合的结晶,形成了国产体系支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体系,打造包含算力、算法、数据、知识、模型、场景的人工智能一体化支撑环境。如今,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正以“天河天元大模型”为基础大模型,融合行业数据、知识以及专家经验,在医疗、政务、港口等垂直场景创建专业模型。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建起了涵盖从药物早期发现到临床前研究药物开发的系列化专业技术平台,下设创新药械研发中心、药物分析测试中心、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中心、生物制造创新创业基地、脑机智能创新中心等多个技术平台。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党委书记黄亚楼说:“我们探索‘投资+孵化’培育模式,设立医脉产业基金、医脉种子基金,目前有超过400家科技型企业在这里实现了从孵化到成长的突破,比如康希诺、丹娜生物、阿尔塔这些优秀企业。”

“每一个创新平台都不是‘孤岛’,而是链接产业、科技、人才等资源的‘桥梁’,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圈。”滨海新区科技局局长刘朱岩介绍,当前,《滨海新区重大创新平台成果产业化实施方案》已印发,按照大科学装置、国家级科研院所、海河实验室、大学科技园等类别,滨海新区制定“一平台一方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增强重大创新平台的核心竞争能力、创新转化能力和创新赋能能力。

超前布局 未来已来

乘“智”而上,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缓缓开启。

滨海新区抓住机遇,超前谋划未来产业高地,立足生物制造、细胞和基因治疗、脑科学与智能医学、自主信创、深海探采、空天利用、先进能源、新型材料8个领域,布局未来产业,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从0到1”的创新能力,加快“从1到N”的成果转化。

作为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脑机接口”已被列入未来产业的标志性产品,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我市将滨海新区的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确定为培育脑科学和类脑科学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项目。

对于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患者,该实验室团队研发了基于无创脑机接口的医疗系统——脑机智能人工神经信息系统。去年年底,该系统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这也是国内同类医疗器械产品的首张合法“身份证”。日前,国内首个面向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基金发布,基金目标规模为10亿元,将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政府+投资人”的投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支持脑机全产业链发展,赋能初创企业快速成长。

“我们正以脑机接口创新产业为主线,使金融链、创新链、产业链环环相扣,齐头并进。”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副主任倪广健透露,未来,实验室将继续高标准打造优质载体,依托滨海高新区与天开高教科创园,谋划脑机未来产业先导区。

如今,滨海新区已基本形成经开区小核酸产业集群、保税区生物制造谷、高新区信创谷和细胞产业4个未来产业集聚区,“出炉”远程精准医疗、脑机交互医疗器械、智能网联集装箱卡车等60余个未来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培育了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中电云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等90余个未来产业发展平台和龙头骨干企业。

滨海新区副区长张桂华表示,对标国家未来产业政策,滨海新区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引导、金融支撑、人才引育、场景构建等,努力营造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加大对未来产业集聚区的培育力度,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一批“硬核”成果落地。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滨海新区高擎创新“火炬”,点亮科技之光,向“新”求“质”,加“数”前行,激活高质量发展“强引擎”,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高端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