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做强制造业 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据天津市工信局消息,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脊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制造业这一“压舱石”,取得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发展成绩。今后五年,我市将组织实施“十项行动”,其中包括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以做优做强制造业为抓手,着力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

第一,延续制造业稳中向好态势。一是在供给端打通堵点。提升能源供应能力,依托我市建成投运的全国首个政府授权的省级负荷管控中心,提高终端用能效率,精准控制电力负荷。加大原材料保供稳价力度,健全大宗原材料供需“红黄蓝”预警机制,支持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期货交易所开展期现合作,推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联动发展,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二是在消费端挖掘潜力。将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紧紧抓住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有利契机,以消费结构升级推进制造业发展。打响“夜津城”、海河国际消费季品牌,高水平举办世界智能大会等展会项目,借助品质化、定制化、绿色化消费理念形成的需求牵引,驱动制造企业优化传统工艺、提升产品质量。三是以项目建设提振增量。2022年前10个月,我市引进制造业项目732个,到位资金665亿元。以此为契机,积极走访各行业领军企业,围绕强链延链补链重点 ,继续加快大项目好项目引进落地。对重点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定期收集用工用地、原料运输、资金周转等涉企困难问题,逐一登记造册,清单式疏通卡点堵点,提速在建项目竣工投产。

第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高效。一是掌握关键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承载力。重点布局我市双链高风险区间,“揭榜挂帅”突破“卡脖子”难题,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着力推动核心技术攻坚。在重点领域率先构建产业备份系统,拓展多元供给渠道,寻找关键零部件替代性来源以抵消外部冲击。优化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前沿理论走出实验室、跃上生产线。二是强化协调合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以链集群、以群固链,形成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产业集群,推动链群协同发展。深耕信创、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12条重点产业链,聚焦我市科技创新优势领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面向未来的先导性产业。坚持产业招商与自主培育双轮驱动,深入推进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合作,瞄准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前移招商阵地、前置对接服务,精准筹划招商大会。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开拓产业链供应链应变力。鼓励我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有效对接国际高端要素,由输出产品向输出工业能力转变。参考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运营经验,有序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支持我市企业“腾笼换鸟”向合作区内转移优势产能,为我市高附加值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第三,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一是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高质量产业融合生态圈。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引进京冀优质服务业企业,促进我市先进制造业与北京信息技术服务深度交叉。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建设基础上,联合筹划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协作创新平台,为产业融合提供充分空间。二是把握数字化转型,加速两业融合的深度广度。立足我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利用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发展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等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端到端集成的信息物理系统,加深与上下游企业和商业生态的数据联结。三是聚焦重点融合领域,优化扶持政策体系。设立两业融合发展专项基金,灵活设置申领标准。探索用地保障制度,采用弹性出让年限、先租后让等方式,满足项目用地需求。完善两业融合工作机制和考核体系,建立融合发展绩效指标与评价标准。

第四,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一是激发主体作用,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能力。对12条重点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综合扶持,帮助龙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优存量、扩增量。强化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链主”的整合作用,开放自身创新资源形成科创雁阵,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在技术攻关、生产验证等方面的紧密合作。二是构建梯度培育格局,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我市积极开展“携手行动”,进行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出台了《天津市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以此为契机,通过实地企业走访、横向部门遴选等方式,建立中小企业动态培育库,因势利导采取个性化帮扶措施。帮助初创企业落实创业优惠政策,提供注册登记、刻章报税等一站式免费导办服务。鼓励成长性企业打造品牌特色,积累信用资源。三是打造良好产业生态,提升优质企业开放合作潜力。鼓励优质企业以跨境并购方式“走出去”,加快建立国际化品牌,稳步开拓全球市场。支持优质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跨行业开展兼并重组,促进规模化、集约化运行,提升产业集中度。支持优势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投资和竞争,助力企业深度参与融入全球创新链,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