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载体精准对接 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

据天津市工信局消息,“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破解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落地难、区域产业协同难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推动京津冀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未来,天津将如何进一步精准对接北京创新资源和项目,京津冀在探索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建设模式和合作机制方面会有哪些突破,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天津市依托滨海新区、武清开发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未来科技城等重要载体,积极承接北京产业资源转移。“8年来,由北京疏解至天津的大项目、好项目不胜枚举,仅‘十三五’时期,天津共引进北京项目3062个,到位资金4482亿元,通用集团机床装备总部等一大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引进落地,中国电子等一大批在京龙头央企民企先后与天津签署战略协议。”赵弘表示。

尽管如此,他也坦承,因为产业合作有自身的特点,所以总体而言,承接相对分散,这让承接的效果不是那么明显。赵弘认为,在这些年的协同发展中,北京周边没有形成太多针对高端产业的集群,未来需要在天津、河北省构建更适合北京产业转化的空间载体。这不仅仅是空间资源、成本优势的竞争,更是整个产业生态体系的竞争。

在赵弘看来,天津在产业协同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将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结合。一方面,是尽快完善相关产业链的配套;另一方面,当产业链条顺畅之后,不断加强与创新链的相互融合,提升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活力。

除此之外,他还指出,天津未来需要把重点承接平台的品牌塑造起来,尤其是在滨海新区的中关村科技园这种高科技产业园区,要打造成为知名的承接载体。这要求园区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政策方面相关部门也要进行更深化更精准的研究,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政策。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是以科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是技术与产业实现良性互动的坚实基础,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赵弘也指出,产业链的完善和深化、与创新链的融合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