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市政府网站消息,金秋时节,行走在渝东南,人们总会与美景不期而遇:黔江城市大峡谷层林尽染,武隆仙女山云遮雾罩,酉阳叠石花谷粉黛如云似雾……
站在决胜“十四五”、布局“十五五”的关键节点,渝东南地区如何守好乡愁乡韵,唱响“振兴牧歌”?近日,市委主要领导在黔江区主持召开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上提出,发挥优势,跨越发展,扎实推动山区民族地区强县富民现代化。
作为全市推动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区域,渝东南如何立足大武陵、依托交通与产业实现“城”势而上?
聚“核”力
加快打造黔江区域中心城市
得枢纽者得势,聚流量者聚财,这是当代区域竞争的本质。
但这恰是渝东南长期以来的“成长痛点”。此前,渝东南六区县始终未能深度融入重庆经济主动脉。数据显示,该区域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21.15亿元,仅占全市总量的6.3%。
破局的关键点,仍是交通。
今年7月,一列银白色动车组驶出重庆东站,穿越武陵山脉的层峦叠嶂。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渝黔高铁,将重庆中心城区至黔江的通行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1小时以内。对于长期困于“边缘区位”的渝东南而言,这一刻不仅是交通的提速,更是一场经济地理意义上的“改命”。
“高铁的开通,让黔江作为渝东南综合交通枢纽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黔江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凭借50分钟直达重庆中心城区的时空压缩效应,黔江一跃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武陵山区的“桥头堡”。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区域定位的重构。黔江正构建“两大圈层”:对内,聚焦渝鄂湘黔四省边际联动,深化武陵山旅游联盟协作,加快推出“高铁快旅·漫游武陵”系列线路,配套高铁、景区、酒店优惠套票,以“2.5天微度假”为目标,串联武陵山区3小时旅游通勤区;对外,强化川渝协作,深化高铁联盟,全面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黄金旅游线”,让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融产城
筑产城共生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铁带来的“协作成本下降”红利,让渝东南的产业布局迎来新机遇:黔江一方面瞄准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引零部件企业融入全市新兴产业大局;另一方面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重点引进能形成产业链的优质企业,推动产业“补链强链”。
事实上,渝东南早已积淀独特产业优势:黔江已建成20万吨玻纤、20万吨再生铝、20万吨合金产能,成为川渝铝产业链协同发展重点区县、全市玻纤产业重要基地,且“青蒿素产量占全球1/4”,叠加工业用电价格低等要素优势,为产业链延伸打下基础。
而文旅产业作为渝东南的“共同名片”,更在高铁时代焕发新活力:武隆深耕“6+4”产业链,加强成渝景区联动,推动服务业与文旅深度融合;彭水依托民族风情与生态优势,做“亮”夜游、夜演、夜市经济,用多元夜间产品留住游客;黔江则以恐龙新城、烟火老城、濯水景区“三张名片”构建文旅矩阵,更通过“高铁快旅·漫游武陵”线路串联天生三桥、金佛山、凤凰古城、张家界等景区,形成跨省旅游环线,让“单个美景”变成“全域画卷”。
产业兴则城市兴,城市强则产业旺。产城融合是渝东南“城”势而上的必由之路:黔江高铁新城呼之欲出,11平方公里建成区、16万规划人口的空间里,“园区、校区、景区、住区”四大功能空间统筹布局,“一核一轴一带一环四片”的格局,将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同频共振;武隆则提速南溪沟片区改造,13.25亿元总投资中,10.77亿元用于城市更新、2.48亿元用于生态综合治理,惠及2万群众,实现居民生活品质、城市功能效率与区域发展潜力的同步提升。
强“城”载
严守生态红线提升“含绿量”
扩城兴产、游客涌入,难免对生态环境带来考验。座谈会明确“立足大武陵、保护大生态”,正是渝东南发展的“底线思维”——这里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黔湘鄂的“联动桥梁”、连接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东向南向通道”,更有“重庆之肺”的生态定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居全市前列,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拥有众多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同时,作为重庆唯一集中连片的苗族土家族集聚区,民俗文化与山水风光交融,造就了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怎样用好山地风光、彰显民族风情?相关区县负责人认为,既要厚植生态本底,加强环境保护;也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发展转型;更要强化交通基建,深化区域联动,壮大商贸物流。
行动已然落地:酉阳聚焦乌江生态污染治理,不断创新应急响应机制,持续推动污染防治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变,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控的系统性变革;石柱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秀山不断提升发展的“含绿量”,秀山商贸物流、农村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
未来,随着交通网络的更趋完善、产业体系的更趋成熟、生态保护的更趋深化,渝东南必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武陵山区的联动发展中,走出一条山区民族地区“城”长与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让“东南佳山水”不仅是风景,更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