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经营主体总量增至383万户 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的17项指标提前完成

据重庆市政府网站消息,10月15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郑立伟表示,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明确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等17项指标提前完成。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营商环境之优,决定市场活力之盛。“十四五”期间,重庆推出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硬招实招,经营主体创业创新更加活跃。

重庆通过构建“渝悦易企办”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对企业开办、变更、迁移、注销等事项进行流程再造,优化“一件事”联办服务。

“比如,过去要跑市场监管、公安、人社等好几个部门,现在所有手续打包成一个‘服务包’,一次就能全部办好。”郑立伟说,以准入准营“同步办”为例,开饭店、食品店这类需要许可的,现在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可以同时申请、一次办妥,这项改革已让超过32万户经营主体受益。

目前,新设企业一日办结率达99.99%,全程网办率达99.61%,全市经营主体总量从300万户增长至383万户,创业创新的便利度与积极性显著提升。

在精准服务个体工商户方面,重庆实施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推动1.23万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通过信用融资渠道为个体工商户提供250亿元资金支持,助力其实现稳经营、扩规模、促发展。

同时,重庆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对信息公示、广告发布等19个检查事项实行“无事不扰”原则。除投诉举报、线索核查和监测预警外,原则上不进入企业检查,让市场主体能够更加专注于经营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为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发展,重庆推出“沙盒监管”模式,对大数据、区块链、工业设计等行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目前已建立41个“区域沙盒”和13.7万户“主体沙盒”。

市场运行更规范

营造优质的消费环境,是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的基石。在中消协对全国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重庆排名从2021年的第78名大幅提升至目前的第23名。

“在执法方面,我们持续重拳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郑立伟介绍,“十四五”期间,重庆加大执法力度,查处计量、广告等领域违法案件11.04万件,对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乱收费”、加油站“缺斤少两”等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维权渠道的畅通,有效保障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全市登记处理投诉举报114万件,成功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2亿元,切实解决了群众消费的“后顾之忧”。

针对网络消费痛点,重庆督促平台履行资质核验、价格公示等责任,开展“放心消费行动”,鼓励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累计帮助消费者退款超1.15亿元;通过先行赔付机制,挽回经济损失近1500万元。

川渝协作成为提升维权效率的新亮点。两地联合处理跨区域投诉超700件,挽回经济损失215万元,并成立新能源汽车消费纠纷调处中心,实现消费者、经营者、消委会及专家“云端”调解。

目前,重庆已设立2112个消费维权服务站、1211家线上纠纷调解单位,推出消费投诉委托调解机制和集体诉讼地方标准,让维权服务更专业、更高效。同时,为构建诚信经营生态,重庆正牵头修订《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将直播带货规范、大数据杀熟遏制等纳入立法范畴。

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食品安全无小事。“十四五”期间,重庆通过推动全链条监管,严防严控风险,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安全更有保障,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郑立伟介绍,重庆秉持“监管要跑在风险前面”的理念,通过现场检查、产品抽检、网络监测三管齐下,对米面油、肉蛋奶等日常食品实施全覆盖抽检。目前,乳制品、食用油等主要食品合格率持续保持高位,为市民筑起了食品安全屏障。

数字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重庆食品安全监管的精准度。重庆通过建设“渝食安”全链条智管综合场景应用,打通30多个部门监管数据,利用“监控+AI”辅助人工巡查,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同时,“山城有信”平台的推出,方便监管人员快速掌握商家信息与信用状况,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了解商家信用,促使商家在“阳光”下规范经营,让“吃得放心”成为常态。

校园食品安全始终是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郑立伟介绍,近年来,全市各类学校累计投入1.16亿元改造食堂硬件设施,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为9万余名学生家长开放后厨直播观看权限,确保了校园食品安全无事故。

针对群众关心的外卖食品安全问题,重庆建立了“线上监测+线下处置”联动机制,创新开展餐饮外卖“评星定级”,打造“透明餐厅”示范街。郑立伟透露,未来,还将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打击力度,进一步压实平台和外卖商家主体责任,对网络食品违法行为实行“一案双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