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制造业带动的经济复苏上个月又获得了额外的提振,中国消费者开始加速购买大件商品,推高了房价和汽车销售数据,并促使经济学家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展望。
周一发布的中国官方经济数据显示,包括整体失业率在内的多个指标都有所改善,这增强了人们对全球经济的乐观情绪,尽管衰退阴云依然笼罩著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围绕中国出现第二轮疫情的担忧也在加剧。
一项衡量中国城镇失业情况的官方指标显示,5月份失业率小幅降至5.9%,略低于4月份的6.0%,在2月份升至创纪录的6.2%之后进一步好转。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5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4.4%,4月份同比增长3.9%。这项指标衡量的是制造业、采矿业和公用事业领域的产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仍弱于去年同期,但却继续显示出稳健的改善迹象。
官方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8%,降幅较4月份的7.5%收窄了许多。5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5%,带动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改善。
中国1-5月份商品房销售同比降幅也有所收窄,原因是信贷愈加宽松使部分购房者更有信心进行投资。周一出炉的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主要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继续上涨。中国国家统计局官员张敏在一份声明中说,房地产销售有所恢复,促进家电更新消费政策发力,居住类商品零售额由降转升。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热潮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这项指标衡量的是工厂、铁路和新建住宅投资。1-5月份该指标较上年同期下降了6.3%,今年前四个月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下降10.3%。
就业方面,总体失业率降至5.9%,使人们更加相信中国经济已渡过难关。不过许多经济学家质疑这项调查是否包含了因疫情而没有重返工作岗位的劳动者。
这些令人鼓舞的经济指标让许多经济学家相信,中国摆脱新冠疫情的经济复苏势头终于开始增强。
周一数据公布后,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驻香港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将他对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幅的预期从0.8%上调至2.0%-2.5%。他对客户表示,得益于政策支持,预计复苏将继续下去。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经济学家Martin Rasmussen称,他也将上调GDP预期。此前Rasmussen预测,中国经济只有在今年第三季度才会恢复同比增长,但他现在表示,周一的数据暗示中国可能已经实现这一重大转折。
尽管如此,目前还不清楚中国经济复苏能持续多久。最近几天,在发现数十例与一家主要食品批发市场有关的新冠病例后,北京市政府部门再次开始收紧了疫情防控措施。
瑞银(UBS)经济学家张宁说,对病毒感染的担忧卷土重来,可能会让中国消费者不愿意增加支出。张宁表示,消费领域面临的挑战要比生产层面更多,因为消费行为受到人们情绪和劳动者收入的影响,而最近几个月来收入水平停滞不前。
麦格理集团(Macquarie Group)经济学家胡伟俊(Larry Hu)称,中国的经济复苏还需要应对全球经济依然脆弱的表现,这可能在今年第三季度拖累出口导向型经济部门。
但胡伟俊表示,就目前而言,周一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指标显示出第二季度经济会强劲增长,这符合他对本季度中国GDP将增长2%至3%的预测。中国GDP在2020年第一季度萎缩6.8%,为40多年来首次出现季度收缩。
在香港工作的胡伟俊表示,目前看来,房地产市场仍然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支柱。
经济学家表示,考虑到有许多不利因素,中国政府料将坚持目前的一系列宽松举措,包括确保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中国政府已表示,虽然遭遇疫情,但不会采取激进的宽松政策,并指出中国的整体债务水平依然令人担心。
中国央行周一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工具(MLF)向银行系统注入了人民币2,000亿元(合282.4亿美元)的流动性,但维持MLF一年期利率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