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政府网站消息,从“多头跑”到“指尖办”,从“被动修复”到“主动服务”,如今想要修复企业信用,无需企业多地跑、反复提交材料,轻触手机即可搞定,信用修复时限整体压缩40%。材料齐全的轻微失信修复最快当日办结。
3类高频修复事项“一张表单”解决
“过去,想要修复企业信用,要在多个部门来回跑,材料就得交五六份,至少折腾一周。”企业负责人王先生回忆,企业信用修复曾一直存在“多头跑、材料繁、耗时长”等痛点。
作为本市“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部门协同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市市场监管局将行政处罚公示信息、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3类高频修复事项整合为“一张表单、一个入口”。通过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实现“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全程网办、联动修复”,材料齐全的轻微失信修复最快当日办结。
更便捷的是,移动端服务让修复“触手可及”。依托“京通”小程序打造的信用修复专区,企业通过微信、支付宝、百度App搜索“京通”即可进入。不仅能一键查询自身是否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还可在线提交修复申请、实时跟踪办理进度。
8万余户次经营主体信用“无感修复”
针对经营主体在电商经营、融资贷款等不同场景下的差异化需求,市市场监管局推出多项创新机制,让信用修复既有速度更有温度。依托大数据监测,系统可自动识别因未按时年报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但已补报的企业,触发自动修复程序。2025年以来,该机制已惠及8万余户次经营主体。企业无需主动申请,系统即可完成信用修复,让合规经营主体切实感受到“无感修复”的便利。
在申请环节,除提交申请书、承诺书外,不再要求提供其他申请材料。审批环节对补报年报、变更经营场所、缴纳罚款等履行义务情况,能够通过市场监管领域系统平台查询或部门函询确认的,不再需要当事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也不再将整改报告书、修复培训记录等作为必须提供的材料。信用修复时限整体压缩40%,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例如,一家商贸有限公司因搬迁后未及时变更公司住所,被市场监管部门以“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为由依法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导致其在电商平台上开设的店铺交易受限。该公司负责人发现后很着急,于是马上赶到政务中心申请变更营业执照住所地址,并向顺义区市场监管局申请信用修复。顺义区市场监管局通过系统平台核查后,当天就将其移出经营异常名录,该公司的网店得以继续经营。
同时,注重合规经营指导。市场监管部门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步发放《信用修复提示书》《信用合规建议书》,不仅明确告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渠道、修复流程及对融资贷款、招投标等场景的潜在影响,提供“一对一”合规经营指导。该机制实施以来,企业从“被动等处罚”转向“主动纠错误”,信用修复主动告知率和知晓率均达100%。
企业信用修复实现跨省同步
企业信用修复,如今还实现了跨省同步。2025年初,北京一标准化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因搬迁未及时变更住所,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迁往河北省唐山市后正常经营受限。市场监管部门依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共享平台,1天内就完成了企业信用修复状态跨省同步。
据介绍,未来,京津冀三地将进一步统一修复标准,实现受理时限、申请材料、审查标准“三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