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政府网站消息,在一季度北京1.2万亿元GDP的大盘子里,超过35%来自工业和信息软件业,二者合计实现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不仅规模创历史新高,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还超过五成。
工业是“硬脊梁”,信息软件业是“软实力”,合力撑起一条产业经济不断上扬的增长曲线。
一个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近四成
北京是“中国软件名城”,一直扮演着全国信息软件业创新引领者和行业先行者的角色。自“十五”时期以来,北京先后抓住了国家信息化工程、消费互联网规模应用、新型工业化持续深入带来的机遇,让信息软件业由信息化发展阶段、互联网发展阶段迈向数字经济发展阶段,全行业营收在全国率先突破3万亿元。
2025年一季度,信息软件业全行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已达24.2%,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四成,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
通明湖畔,全国唯一部、市共建的国家级信创园区是“软实力”的最好体现。依托50万平方米园湖共生产业空间,国家信创园推出了人工智能新质生态社区“模数世界”,已落地中兴北方总部等42家重点企业,年均产业增量实现百亿级跃升。同时,这里还肩负起更具挑战的任务——承接北京市6G实验室建设任务、打造异构量子算力云平台、建设北京国际开源社区,以创新实践描绘数字中国新图景。
新旧动能转换,本轮人工智能应用爆发成为北京信息软件业的新机遇。
“我们把信息软件企业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主渠道、主服务商。”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信息化与软件服务处副处长陈雷说。在北京,信息软件企业享受人工智能加持的同时,还将获得政府部门“真金白银”的支持,最新发布的“软八条”就对通用智能体运营服务中调用算力和模型的成本等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支持。
新能源车生产份额首次超三成
汽车产业是北京的一张“王牌”。2025年一季度,这一产业迎来转型的关键时刻:全市生产整车38.7万辆,同比增长25.5%,其中新能源汽车12.1万辆,同比增长1.4倍,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份额首次突破三成。
见微知著。一季度,北京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景气水平好于全国,制造业和信息软件业新设企业数量分别增长25.7%和1.8倍。
京津冀汽车生态港顺义园一期、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医谷等重大工程项目顺利开工,怀柔机械研究总院二期、昌平佰仁医疗等6宗工业用地完成供应共计27.3公顷……一季度,全市高精尖产业项目投资活力持续释放,工业重点产业和信息软件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3.1%和1.8倍。
数据投射到重点区域上,越是高精尖产业的重要承载区,投资增长越显著:一季度经开区工业重点产业投资增长50%,海淀区信息软件业投资增长3.3倍。
投资是投向未来的新动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规划处副处长崔岳说,2025年北京还将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在新型显示、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引育并推进一批标志性项目;加速构建绿色能源万亿级集群,布局氢能产业创新中心、钙钛矿电池中试平台、固态电解质材料试验线等重大项目;围绕元宇宙、超高清视频等新技术综合性应用,面向超大城市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场景,谋划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性的标杆工程。
为了保障项目落地,2025年全市安排工业用地供应总量230公顷、较2024年增加30公顷,相关部门也将重点调度解决项目施工前手续办理等问题,加速推动项目顺利建设实施。本市还将出台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高精尖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自动驾驶创新应用等方面的政策,持续加大政策资金投放力度。
海淀昌平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核心产业“主引擎”发挥作用的同时,新兴动能正在发展壮大。据悉,海淀、昌平率先启动创建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全力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
其中,海淀区聚焦未来信息一个主赛道、未来制造和未来空天两个副赛道,布局范围共174平方公里,将实施64项任务、90个项目,到2027年至少突破10个可能引发范式革命的“种子技术”,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智能网联、卫星互联网、具身智能向千亿级集群跃升。到2030年左右,力争成为全球未来产业的引领者。
昌平区构建以未来健康为牵引、未来制造和未来能源为支撑的“一主两副”产业发展格局,以未来科学城生命园为核心,联动多个专业园区,覆盖范围约180平方公里。到2027年,新增知名科学家创办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专精特新企业30家;到2030年,产业规模力争达到800亿元,三大赛道形成技术策源、辐射津冀、引领全国的发展格局。
“我们将增强产业发展潜力,提升高精尖产业发展能级。”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经济运行处处长王德披露,北京还将加快打造绿色先进能源与低碳环保万亿级产业集群,支持开展机器人整机等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商业航天、低空技术等领域世界一流科技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