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政府网站消息,近日,2024年上半年海淀区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出炉。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海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4.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全市占比26.4%。已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海淀经济增速分别比全国和北京市高出1.6和1.2个百分点。
翻看海淀经济“半年报”,海淀经济量增质升,含金量进一步提升,这是一张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上半年,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向“新”求“质” 海淀经济破浪前行
5月20日,北京三号C星星座4颗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5月29日,“天启星座”4颗卫星搭载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5月31日,极光星座01星、02星和河北临西一号卫星搭载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12天的时间里,4家海淀企业的11颗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为抢抓商业航天发展战略机遇,落实北京商业航天五年行动方案中“南箭北星”的战略布局,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2024年4月,《海淀区建设商业航天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4-2028年)》正式发布,面向商业航天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实现空天信息科技领域全面领跑,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随着一颗颗卫星升空,海淀区商业航天企业迈入发展快车道。
上半年,海淀区不断巩固稳中向好基础,全市经济“压舱石”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能源环保、量子信息、商业航天等重点产业加快布局。
向“新”求“质”不断突破,“新”的动能更强劲。2月19日,2024海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布了海淀区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15条措施、海淀区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15条措施、海淀区关于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若干措施、海淀区促进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升级版“海英计划”等5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
作为海淀区“新春第一会”,聚焦激发经济增长潜能,集中推介发布了一批空间和政策,紧盯关键产业、重点区域,加速资本产业融合,目标明确,措施具体,释放了抢开局抓发展的强烈信号。
5月31日,北京西北旺万象汇在热闹非凡的舞狮表演中隆重开业,一座全新的区域新地标惊艳亮相。作为海淀区2024年第一个新开业的综合商业MALL,北京西北旺万象汇的开业为海淀北部商业注入新的活力。
上半年,消费提质升级全面推进,海淀区持续优化商圈布局,“一圈一策”扎实推进传统商圈品质提升。
海淀坚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经济“半年报”中,“创新”是高分答案。数据的背后,是海淀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发展方式创新。从打造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到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再到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新”潮澎湃 创新氛围越来越“燃”
创新是海淀的发展密码。海淀区坚持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功能定位,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创新成果,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4月25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布了10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突破传统芯片架构中的物理瓶颈,研制出国际首个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有望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有力引擎。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揭晓,由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成果有58项,其中来自海淀驻区单位主持完成的达40项,占全市近七成。北京市唯一特等奖项目和7个一等奖项目中的5个项目均由海淀驻区单位主持完成。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海淀越来越浓的科技创新氛围。根据2023年北京市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海淀区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95件,是全国的42倍。
2024年4月26日,坐落在海淀的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通过正式验收。作为“两区”建设的重要承载地,海淀具备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四区”叠加优势,已经进入产业发展开放包容、数据流动安全有序、资金进出快捷便利、人才保障有力到位的新发展时期。上半年,海淀区在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两区”建设扎实推进。
领跑全国 攻坚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改变世界,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海淀区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基础最好、人才资源最集中、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
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领跑者,海淀区加强基础设施核心要素布局。2024年3月,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在海淀揭牌,3500P算力部署已经就位,计划年底实现10000P,可以为大模型企业提供算力、数据一体化服务,并将围绕算力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海淀区聚焦教育、医疗、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加速推动国产大模型落地应用。
2024年4月,海淀区发布了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并在智慧学伴应用、推进医疗机构辅助诊疗与个性化家庭医生助手相结合的智慧医疗体系建设以及落地接诉即办等方面加速推进。
在2024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海淀区率先发布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创新街区概念。目前,在五道口1.3平方公里范围基础上,提出在海淀区南部5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以“三横两纵一带”为骨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全面打造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同时,海淀区向社会发起了共建、共驻、共享的邀请,对接20余所高校、通用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以及多家在地龙头企业、人工智能创业企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求和场景应用需求,用大模型思维引领创新街区的营造和发展。如今,海淀区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达26家,占全市近七成。
激发城市活力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上半年,海淀区实施“水清岸绿”行动计划,治理河道17公里,新增滨水慢行道路32.7公里,互联互通、亲水宜居、水域协调的水生态格局基本形成。
4月份,位于海淀区西北旺镇的五一渠生态滨河公园开园试运营,海淀北部再添一条生态廊道;经过1年零7个月时间的规划、设计、建设后,地处圆明园园墙与颐和园路之间,总绿化面积18.62公顷“一亩园拆迁区域绿化项目”正式完工并对公众开放;5月份,由海淀区园林绿化局和海淀市政集团联合打造的,位于长春健身园的海淀区首个公园里的“森林驿站”建成,对公众开放。站内设计突出木质元素,传递环保理念,打造出集餐饮、商务、休闲、阅读、亲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生态文化体验场所。
“上地信息路变得越来越漂亮了,干净又整洁,整个地区环境品质有很大提升。”近日,上地东里社区居民黄先生对家门口环境的变化连连称赞。通过“治理+更新”双管齐下,上地街道对信息路两侧纵横八条道路的街道公共空间整体提升,不断提升街区品质,着力打造有温度、有颜值、有智慧的样板空间。这只是海淀区实施开墙透绿行动的一角,上半年海淀区通过推进架空线入地和桥下空间整治,营造清朗有序、干净整洁的城市空间,激发城市活力,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在2024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首次投用于中关村论坛主会场。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秉承科技、文化、绿色三大设计理念,将打造成为面向全球创新创业者和首都市民的“科技文化会客厅”。登高眺望,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像一枚叶片点缀在城市中。建筑南边,与其一街之隔,坐落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望向西北,颐和园内的万寿山清晰可见。海淀区提出以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为核心,打造“畅春新园”科技文化聚集区。2024年1月,海淀区成功创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作为其重点项目,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将于2024年正式开放,设立“海淀历史文化展”和“沉浸式数字展”两个基本展览。
备受关注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沿线等重点区域,也实现片区融合更新。通过拆除铁路护栏、围墙,打通“断头路”,打开用地边界,新增城市道路等,实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空间弥合,同时打造跑步道、漫步道、自行车道“三道一绿”的慢行空间,让整个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沿线焕发新的城市活力。
擦亮民生幸福底色年内实现养老助餐服务全覆盖
近日,海淀区首家医养联合体挂牌成立,以温泉镇为试点,整合优质医疗和养老资源,形成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联动,方便老年人根据需求在家庭、养老机构、医疗机构获取健康管理、医疗照护、就诊住院等服务,更好地满足健康养老需求。
位于海淀区西北旺镇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科学城学校近期将正式建成使用,于2024年9月1日招收第一批小学一年级和初一年级新生。除首师大附中科学城学校之外,2024年北部地区即将投入使用的新建学校还有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两园校区,预计新增中学学位2040个。
教育是海淀区的金名片,海淀区始终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上半年,海淀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公办中小学全部集团化办学;深化“双减”推动体教融合,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老一小”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其中,如何照料好“老老人”与“小小孩”更是困扰许多家庭的急难愁盼问题。
年初,由北京康养承接运营的北京市首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正式运营。
“太方便了,下楼就能吃上热乎饭喽!”居住在西三旗街道枫丹丽舍社区的居民说。2月份,西三旗街道养老助餐中央厨房,枫丹丽舍社区养老助餐点正式开放。据了解,海淀区目前已发展备案养老助餐点247家。根据计划,2024年,全区将至少建设150个社区分餐点,完成至少50家机关企事业、物业单位内部食堂开放助餐服务,发展至少10家连锁型社会餐饮,进一步织密养老助餐服务网络,年内实现养老助餐服务全覆盖。
在“小小孩”服务方面,海淀区积极开展普惠托育服务试点工作,托位总数达到6790个。
科技文化双轮驱动高点定位建设文化强区
走进海淀,就闻书香。“人,诗意地栖居”,在风入松书店入口的门楣处映入眼帘的是这句海德格尔的名言。3月份,风入松书店在北京大学南侧的海淀区中关村大街9号重新开业,老牌网红书店再度回归,引发市民和媒体广泛关注。
上半年,海淀坚持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1-5月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收入全市占比58.6%。挖掘特色文化内涵,“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展陈设计等重点文化项目有序推进。激发城市文化活力,举办中关村毕业季、中关村舞剧节等品牌文化活动。
其中“2024中关村毕业季”系列活动以“青春向海淀”为主题,以“融区情、搭平台、重服务”为突出特点,由毕业季主题活动、毕业展览、“留海”直通车以及N场自主活动几部分构成,分为“标志性事件”打造、圈层调控、“留海”直通车等三个维度,强化青年人才学在海淀、留在海淀、建功海淀的理念,为高校毕业生搭建展示和服务平台。
专家分析 透视底色看6.6%背后的含金量
“6.6%的增速不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海淀区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果的体现。”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表示,近年来,海淀区通过优化财政预算资金配置,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勇说,相信海淀区通过进一步发挥科技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持续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速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形成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健康科技等新兴产业为核心支撑,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未来产业为关键支柱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为海淀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