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商务局消息,11月15日,北交所开市整整两周年。两年来,北交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至目前上市公司已达229家,总市值超2800亿元。
专精特新集聚,创新成色十足,伴随着一系列关键制度的突破,北交所的市场功能日渐完善,市场生态持续优化。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北交所改革“试验田”作用持续发挥,加速为中小企业创新赋能。
聚焦创新 专精特新企业多
两年前,伴随着上市钟声的敲响,颖泰生物成为北交所首批公司之一。这家位于昌平区生命园路27号的农化产品供应商,伴随着北交所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
“登陆北交所对我们的发展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颖泰生物董秘、副总裁刘晓亮感慨地说,上市不仅帮公司打开融资新局面,而且在监管机构指引下,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此外,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20多个连续化工艺平台技术,提高了工艺生产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像颖泰生物这样在北交所上市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截至11月14日已达229家,总市值超过2800亿元。统计显示,北交所上市公司里中小企业占比81%,民营企业占比88%。从业绩看,上市公司经营整体稳健,三季度报告显示,近9成公司实现盈利。
再看科技属性,北交所高新技术企业占比91%,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近五成,8家公司还被评选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另一组数据也能显示出北交所企业的创新成色:平均研发强度4.46%,是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的3倍;平均每家拥有19项有效发明专利,是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水平的2.24倍。
“这些专精特新企业集中在生命周期的成长期阶段,具有研发投入很高的特点。”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认为,北交所目前已成为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聚集地。未来,随着这些成长期的“小巨人”突破技术瓶颈和产能瓶颈,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错位发展 优化市场新生态
中小企业是极具活力的创新主体。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与沪深交易所的科创板、创业板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开市两年,北交所市场功能逐步提升,引导着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聚焦。
统计显示,229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累计融资超470亿元,平均每家融资2亿元左右,普惠金融的特色十分突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八成以上投向了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北交所可谓帮助企业“快速融、解急需,按需融、办大事”。
北交所与新三板一体化发展,经过两年探索,一套全链条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体系日渐完善。数据显示,2022年新三板新增挂牌公司数量同比增加三倍,定向发行融资金额同比增加12.5%。
股票市场之外,北交所债券市场也实现平稳起步,进一步补齐了交易所基础功能“短板”。2022年,北交所以政府债券为突破口,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实现常态化发行,截至11月14日累计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4.25万亿元,助力政府债券扩投资、促消费、稳就业等功能发挥。就在上月,北交所信用债业务也已上线。
制度创新 激发市场新活力
精准、普惠,适配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如今,北交所已形成一套服务中小企业的特色制度体系。2023年9月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即北交所“深改19条”),全方位推出一揽子改革创新举措。
制度创新正在进一步激发出市场活力。比如,通过允许科创板投资者直接参与北交所投资等方式,将进一步扩大投资者队伍,为市场引入更多增量资金。记者从北交所了解到,“深改19条”落地以来,投资者新增开户已有60万户,合格投资者总数达617万户。
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到北交所上市,实现高质量扩容也是交易所的当务之急。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作为一个新成长的板块,北交所较其他市场应加大发行上市,加快扩容步伐,提升市场影响力。“展望未来,北交所要努力成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标杆。”
北交所方面表示,未来将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新科技、新赛道等领域企业的支持,着力引进一批创新成色足、成长性强、投资者认可的优质标的。根据“深改19条”,立足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并在北交所上市。据了解,这一制度安排将加快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