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近百亿美元

据北京市商务局消息,全国首家外商独资新设券商落地,北京首趟直达欧洲的中欧班列开行……2023年以来,北京高水平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8月17日举办的上半年“两区”建设新闻发布会表示,上半年,全市新增“两区”入库项目7035个,同比增长208.1%;全市实际利用外资99亿美元,完成全年目标的60%,其中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达14.9%,合同外资占全市比重达26%,引资的强磁场效应逐步显现。

标志性项目纷纷落地

走进位于建外SOHO东区的全国首家化妆品个性化服务专营店,几位爱美人士正在专业仪器前进行皮肤检测。根据检测分析结果,调配师可在无菌调配室内制作出适合个人皮肤状态的化妆品,实现“专人专方”。化妆品个性化服务的落地,是北京“两区”建设的缩影,将助力新兴行业快速发展。

“今年,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迎来十周年,‘两区’建设也即将迎来三周年。”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介绍,在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节点,北京坚持开放引领度、市场感受度、政府支撑度三维联动,紧抓制度创新、园区提质和项目落地,在提高要素协同效益上下功夫,推动各项任务取得新成效。

伴随高水平开放,北京科技创新产业动能进一步增强,2023年,经认定的外资研发中心进一步扩围,累计达到73家。北京金融产业创新也更加活跃,上半年,法兴(中国)和德意志(中国)成为首批纳入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范围的外资银行,此外,全国首批新能源REITs项目、全国首家外商独资新设券商渣打证券、摩根士丹利证券另类投资子公司等标志性项目纷纷在京落地。据统计,上半年,全市新增“两区”落地项目4430个,落地率为63.0%,超过全年目标任务23个百分点。

创新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乘着“两区”建设的东风,北京正积极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2023年以来,北京的国际人才全环节服务进一步优化,通过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扩大和畅通国际人才引进渠道,同时积极推动外国人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两证联办”,下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受理权限。自2月1日起,在京外籍人才均可享受“两证联办”服务,办理时限进一步缩减到5至7个工作日。目前,已有2300多人就近办理证件。

北京的投资环境也在持续优化,一批创新政策落地实施。2023年5月起,自贸试验区演出经纪机构营业性演出活动实施审批告知承诺制,市场主体享受到更多便利。同时,国际收支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已累计为北京地区超万家企业提供融资和便利化服务8万多笔,金额超2100亿美元。

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北京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于6月正式上线,目前已颁发26件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不久前,北京还出台十项措施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北京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逐年快速增长,贷款余额连续两年同比增长超60%。

数字经济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数字经济是北京“两区”建设的重要特征。2023年上半年,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9180.5亿元,同比增长8.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4.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5565.1亿元,增长10.9%,占数字经济增加值比重超6成,数字经济成为“两区”最活跃的增长新动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磊介绍,2023年以来,全市首个5.5G实验基站建成开通,6G新型空口技术试验验证平台搭建完成;城市空间计算操作2.0版本在中关村西区等地试点完成;在国内公布的100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北京约占一半。上半年,北京新建5G基站1.65万个,千兆固网新接入45.6万户,实现五环内全覆盖、五环外重点区域和典型场景精准覆盖。此外,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顶级节点指挥运营中心,接入企业超55000家;华北地区首个获批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营。

数据显示,北京信息软件业增长强劲,上半年实现营收12984亿元,同比增长17.4%,占全市GDP的比重升至21.6%,营收总量占全国比重超过1/4,增速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人工智能、区块链、信创、工业互联网等核心产业规模均居全国之首,互联网3.0企业超6000家、位列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