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依托科学城建设 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中新网消息,“十三五”时期,海淀区依托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率先探索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推动集体产业在科技创新中升级迭代,走出一条农民融入市民、农村融入城市、农业融入科技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全区农转非政策覆盖率达100%

“十三五”时期,海淀区以承担全国试点任务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86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并基本完成登记赋码获得法人地位。全区10万个人股东、600多家集体经济实体,呈现出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预计2020年,海淀区农村集体总资产将达1940亿元,约占全市22%,年均增长9%。全年集体经济总收入将达115亿元,其中三产占比98.9%。

为缩小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障差距,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海淀区统筹推进以村为单位整建制农转非。

尤其是2019年6月以来,海淀区依托中关村科学城发展动能,下大决心推进剩余4个镇38个村、2.8万农民整建制农转非。截至目前,全区农转非政策覆盖率达100%,4.5万农民完成农转非,所有村集体均已完成农转非。

未来十五年,海淀区政府将统筹区镇村三级资金308亿元用于农转非工作。其中,2020年区级财政安排12亿元,2021年安排18亿元。

4.9万腾退村民实现回迁入驻

近年来,海淀区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在农村实施“煤改电”工程,农村百姓取暖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2017年全区实现“无煤化”。

海淀区还聚焦厕所、污水、垃圾,有序推进52个城乡接合部村庄环境整治,32个村庄全部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市级考核验收,62座公厕和107座“一户多厕”户厕改造任务提前完成。

在非保留村搬迁腾退方面,海淀区完成了29个行政村村庄腾退,腾退村民约5.2万人。开工建设安置房近400万平方米,已交付使用349万平方米,4.9万腾退村民实现回迁入驻。

海淀区有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上庄镇罗家坟村等6个村试点准物业化管理,将城市精细化、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和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成熟做法引入农村,持续开展提高公厕和街坊路绿化养护资金标准,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管护标准一体化。

为了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资源,海淀区推动市区重点学校“北上”办学政策,25个教育项目全部开工,北部医疗中心、苏家坨中心医院启动建设。

未来5年南部镇村实现城市化

“十四五”时期,海淀区将率先根据市委市政府“一绿地区农村城市化,二绿地区城乡一体化”的部署要求,持续深化“人的城市化”,努力实现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未来5年,南部各镇村全部实现城市化,完成撤村建居,积极推进地区办事处向街道办事处转变。北部新型城镇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民全面转为居民身份,非保留村实施拆迁腾退,保留村实现统筹发展。

海淀区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将全面推动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进程,深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保留村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与中关村科学城统筹协同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推动农民身份转变与城市生活的融合、集体经济与创新产业的融合、村庄提升与城市创新空间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