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追踪:欧盟贸易协定

本月的贸易追踪将深入研究欧盟的贸易协定。它着眼于欧盟最近签署的协议和目前正在谈判的协议,以及这些协议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以及自英国离开单一市场以来与英国的分歧。

这是第二期报告,上个月的报告主要关注英国及其当前的贸易谈判。

签署但不生效

欧盟已经签署了两个经济伙伴协议(EPAs),一个与西非,一个与东非共同体(EAC)。它们尚未生效。一旦获得批准,这些协议将从欧盟方面反映出欧盟与英国之间的首批重大贸易分歧之一。

西非

西非环境保护协定涉及16个西非国家,这些国家以前没有与欧盟签订贸易协定。为了使EPA得到全面批准,所有16个州必须签署协议,然后在各自的立法机构中通过。

在通过完整的西非区域环境保护协定之前,与科特迪瓦和加纳的“垫脚石”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分别于2016年9月3日和12月15日进入临时适用。

其余14个国家的全面采用仍在等待之中。在剩下的14个西非国家中,总共有13个国家签署了该协议,并在等待最终签署后批准该协议,只有尼日利亚尚未签署。尼日利亚对签署EPA犹豫不决,因为担心这会危及该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就业机会。

在英国退欧后,英国成功绕过了与科特迪瓦和加纳签署的EPAs的垫脚石,这是英国退出欧盟时取消的69项贸易协定的一部分。然而,当其余14个国家接受该协议时,英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将出现直接分歧。

EPA考虑到地区差异,目的是不使国家内部的当地贸易处于不利地位。欧盟将从第一天起向西非国家开放,而与欧盟的贸易将在20年内慢慢实施,以较慢的速度取消进口关税,以确保西非国家的当地市场不受不利影响。

更灵活的原产地规则将使西非国家出口的产品可以从其他国家获得投入,同时仍有资格与欧盟进行免关税贸易,从而使西非国家的产品更有能力利用全球供应链。

欧盟还承诺在该协议得到全面批准之前改善贸易基础设施。从2014年到2022年,欧洲投资银行在贸易、农业、基础设施、能源和公民社会参与的能力建设方面投资了65亿欧元。

该协议建立在双方已建立的贸易关系基础上,因为欧盟是西非集团最大的贸易伙伴,而西非是欧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按价值计算,欧盟与西非的贸易额超过470亿欧元。

从行业来看,西非对欧盟的出口主要包括石油和天然气(58.7%)和食品(28.9%)。西非从欧盟的进口包括燃料(27%)、食品(20.6%)、机械(23.2%)、化学品和药品(10%)。

该协议将改善西非出口商进入欧盟的市场准入。这对一些主要出口产品,如香蕉、其他水果和蔬菜、渔业产品、加工可可粉、纺织品和皮革制品,尤其重要。该协议还旨在实施保障措施,防止来自欧盟的产品增长过快,影响当地市场。

东非共同体

EAC EPA涉及六个国家: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坦桑尼亚、南苏丹和乌干达。肯尼亚和卢旺达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两个签署了EPA的国家,它们都是在2016年签署的,肯尼亚也是在同年批准的。肯尼亚是迄今为止唯一批准该公约的国家。与西非环境保护协定类似,欧盟已经与肯尼亚签署了一份垫脚石环境保护协定,目前他们正在等待所有六个国家的全面批准。英国在退出欧盟时放弃了与肯尼亚的协议。这一协议并不像西非的协议那么顺利。虽然该协议已经敲定,但各国立法机构的批准程序仍在进行中,因此,它的好处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实现。

与西非协定类似,一旦批准,EAC将立即进入欧盟市场,并逐步部分开放市场。该战略的重点是可持续农业发展,包括粮食安全、农村发展和东非共同体的减贫。它保证欧盟即使在市场危机时期也不会实施出口补贴。

该协议将有助于EAC的咖啡、切花、茶叶、烟草、鱼类和蔬菜的出口,同时也将有助于欧盟对西非的出口,后者主要以机械、车辆和药品为主。

在谈判

欧盟目前正在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最近与印度就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虽然与中国和菲律宾的谈判正在进行,但谈判已无限期暂停。

中国

与中国的投资协议将极大地促进欧盟和中国之间已经相当可观的贸易,平均每天超过15亿欧元。投资协定的范围比自由贸易协定要窄。该协议将只考虑放开欧盟与中国之间的投资规则,而不是所有贸易领域。该协议旨在解决对外国投资开放程度不平衡的问题,因为目前欧盟在中国的准入水平不及中国在欧盟的准入水平。

2020年12月,双方结束了《全面投资协定》(CAI)谈判。它包括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款,包括承诺有效执行关于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以及批准国际劳工组织(劳工组织)关于废除强迫劳动的基本公约的具体承诺。

它还为欧洲企业在中国的覆盖行业投资提供了更加稳定的准入,并禁止歧视它们、偏袒中国企业。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将对欧盟作出的承诺。中国将从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中受益,而欧洲受益更多,因为中国市场目前比欧盟更封闭。

谈判现已结束,该协议正在进行法律审查,等待批准。

然而,对该交易的反对使其前景存疑。美国强烈批评欧盟没有就该协议与美国进行磋商,并指出该协议违背了美国对华政策。

该协议在2021年遭遇最大挫折,当时欧盟对四名中国官员实施制裁,原因是他们与新疆维吾尔人侵犯人权的行为有关。这导致了对欧盟官员的对等制裁。这进而导致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因制裁争议而阻止批准该协议,使其处于危险之中。

德国奥拉夫·肖尔茨(Olaf Scholz)表示,他希望CAI能够尽快生效。然而,随着中国与美国等欧盟盟友之间的紧张关系恶化,这似乎不太可能发生在2023年。

菲律宾

与菲律宾的贸易投资协定谈判陷入停滞,最后一次谈判发生在2017年。欧盟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谴责从2016年开始的法外处决,这是杜特尔特总统禁毒运动的一部分。自那以来,该贸易协议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从欧盟方面来看,谈判的重点是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及确保高标准的人权、劳工和环境。

印尼

欧盟目前正在与印尼谈判一项自由贸易协定。该协议旨在覆盖2014年与新加坡、2015年与越南达成的协议类似的领域。总的来说,这些协议被视为与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达成区域间协议的基石。东盟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东盟是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缅甸的会谈暂停。以印尼为例,欧盟对印尼棕榈油的禁令和欧盟方面对印尼镍出口禁令的谈判都陷入了僵局。因此,尽管与印尼的谈判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东盟的贸易协定仍需一段时间才能最终敲定。

目前,欧盟在该地区仍基本缺席。中国没有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些伙伴关系与世界各地的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协定,以建立更牢固的贸易关系。与欧盟的缺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该地区的活动日益活跃。

相比之下,英国目前正在与越南和新加坡重新谈判贸易协定。与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和泰国的协议还没有在工作中,因此英国和东盟之间的任何协议谈判都是遥远的未来。然而,最近加入CPTPP使英国更接近印度-太平洋地区。

印度

谈判最初于2007年开始,2013年陷入僵局,在由于缺乏进展而中断了9年后于2022年重新开始。主要谈判是自由贸易协定,但也有投资保护协定和地理标志协定的谈判。

欧盟希望消除关税壁垒,开放与印度的贸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贸易,作为回报,欧盟将向印度开放服务和公共采购市场。由于谈判直到2022年才重新开始,谈判仍处于早期阶段,尽管在几个重要领域已经取得了进展。

如果达成协议,它将建立在业已广泛的贸易关系之上。欧盟是印度第三大贸易伙伴,占印度贸易总额的10.8%。在过去十年中,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增长了30%。印度是欧盟第十大贸易伙伴,占欧盟货物贸易总额的2.1%。

有理由认为,英国急于在欧盟批准协议之前与印度签署协议。正如我们之前关于英国贸易协议的贸易追踪报告所概述的那样,与印度达成协议对英国来说意义重大,将为英国与非欧盟国家建立急需的新关系。

印度只与东南亚和大洋洲的邻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英印自由贸易协定将使英国领先于任何北美或欧洲国家。对欧盟来说,这项协议将为英国带来类似的好处,开启与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的贸易。然而,由于印度历来对自由贸易协定持谨慎态度,并经常离开谈判桌,因此应该降低预期。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欧盟贸易协定有望使欧洲出口商获得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出口商相同的地位。目前,欧盟对澳大利亚出口来说是一个不太有利的选择,因为与东盟和CPTPP伙伴的贸易是零关税的。因此,该协议的重点是取消中小企业的关税,为欧盟出口商提供更好的澳大利亚政府合同,并为独特产品提供更简单的产品测试程序和产品保护。

欧盟表示,该协议将在很大程度上惠及电机设备、机械、化工和制药行业的中小企业。然而,该协议将建立在业已相当可观的贸易关系基础上,预计货物贸易将增长37%,服务贸易将增长8%。

欧盟已经明确表示,与澳大利亚的自由贸易协定不会完全放开敏感农产品的贸易,这反映出与澳大利亚-英国协议的重大分歧。

结论

英国和欧盟在贸易协定谈判方式上最显著的差异之一,是欧盟在这些贸易协定谈判上的广泛程度。欧盟没有为签署任何协议设定最后期限,以确保双方的共同利益。

另一方面,英国的做法似乎更类似于一个滴答滴答的场景,即英国刚刚离开欧盟,正试图尽快签署协议,并向公众展示脱欧后的好处。

这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在与澳大利亚的谈判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英国愿意对澳大利亚做出比原先预期多得多的让步。与印度的贸易协议被推迟,原因是担心英国也会走向同样的结局。

另一个关键区别是围绕协议做出的承诺。对英国来说,重要的是,脱欧后贸易增长,或至少保持稳定。在这方面,这些贸易协定至关重要。然而,政府和智库的预测都表明,贸易协议的成果将缓慢且相对较小。

现在认为英国和欧盟因贸易协定而出现经济分歧还为时过早,但最有可能的结果将不是惊人的反差,而是缓慢的脱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