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北省政府网站消息,6月25日,一列满载单晶硅的“港城班列”从石家庄国际陆港缓缓驶出,开往天津新港北站。这是今年石家庄国际陆港开出的第39列“港城班列”。
2022年9月,天津、石家庄同时入选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此后两年多来,津石两地联手,加强规划统筹、要素保障,加速重大交通物流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京津冀枢纽开放新高地。
在津冀既有常态化合作机制基础上,天津市、河北省及石家庄市专门建立津石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陆海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谋划重点项目67个,总投资达520.6亿元,高效推进天津港、石家庄国际陆港“双港”合作,促进两港运输服务便利化。补链强链实施以来,天津南港工业区新建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河北省智慧物流产业园区西区(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加速建成,“四港引领、多极联动”的多式联运型综合货运枢纽体系初步形成,枢纽内联外畅水平进一步提升。
2024年6月,天津港与石家庄国际陆港签署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天津港北方国际航运枢纽资源优势和石家庄国际陆港区域对外开放平台优势,扩大合作范围,优化海铁联运班列计划。截至2024年年底,天津港、天津机场、石家庄国际陆港等签署企业间合作协议10余项。位于天津港南部港区的远航南货场铁路装车线工程,成功实现运能升级。目前,天津已建成包括远航南货场铁路装车线在内的3条铁路专用线,天津港主要港区铁路进港率达100%。
在石家庄,石家庄国际陆港、大吾煤炭物流园等5个园区新增铁路专用线,有效促进了钢铁、煤炭等大宗货物“公转铁”,极大提升了综合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2024年,全市集装箱公铁联运量达24.7万标箱,相比补链强链实施前增长两倍多。
在常态化开展海铁联运“一单制”业务的基础上,天津港至石家庄国际陆港之间成功开行“港城班列”,发挥海运价格低廉与铁路运输速度快捷的双重优势,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约30%。
目前,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的货物,可先通过海运抵达天津港,随后便捷换乘铁路班列转运至石家庄国际陆港,继而搭乘最近班期的中欧班列,开启国际运输。
这一创新联运模式,成功将石家庄中欧班列的集结能力拓展至南方沿海地区,进一步强化了区域间物流协同效应。2024年,石家庄国际陆港开行常态化国际班列线路18条,较补链强链实施前增加10条;开行中欧班列839列,较补链强链实施前增长295%。
如今,石家庄国际陆港已建成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提供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交割交易等多元化服务,进一步吸引粮油饲料、汽车、跨境电商等产业汇聚。2024年,石家庄国际陆港累计注册经营主体超120家,相比补链强链实施前,实现了10倍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