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甘肃省政府网站消息,景区景点热闹非凡、文博场馆持续火爆、多彩活动精彩纷呈……“五一”假期,我省共接待游客2680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65.2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6.8%和9.5%。乘着“小长假”的春风,甘肃正在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旅产业强省的蜕变。
纷至沓来的八方游客,既是文化传播的使者,也是产业升级的推动者。过去以门票消费为主的传统旅游经济模式,正在游客深度体验需求的倒逼下加速转型。“五一”期间,兰州市博物馆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带领游客沉浸式体验扎染、剪纸、泥塑等技艺,武都区万象洞景区打造“住一晚、品一味、带一礼”的特色旅游服务,还有诸如牛肉面制作、敦煌壁画临摹等各类沉浸式项目,均受到海内外游客的广泛好评。这些颇具特色的旅游体验,利用甘肃丰富的文旅资源禀赋,极大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正在推动我省旅游产业链从“看山看水”向“见人见物”延伸。从“靠天吃饭”到“创造消费”,五花八门的文旅新业态,还带动各地民宿、餐饮、交通等配套服务实现提质升级,进一步增强了甘肃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真心换真心”的高质量服务,也是甘肃文旅这块“金字招牌”的鲜亮底色。“五一”期间,面对突发极端天气和客流高峰的双重考验,全省各地以高效、细致的举措成功化解危机,用真诚与专业的服务赢得广大游客的点赞。敦煌与强沙尘暴赛跑,短短3个小时内,把滞留游客安全送回了市区;武都区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将提前准备好的1600多间学校宿舍向游客开放,妥善化解了“一房难求”的问题。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近几年,甘肃曾因此多次登上节假日旅游热搜榜。从古丝路驿站开门迎客到星夜安置滞留游客……文旅创新叠加暖心服务,将“如意甘肃”的品牌越擦越亮。
社交媒体时代,广泛的信息传播,也为甘肃文旅产业创造了弯道超车的发展机遇。这个“五一”假期,入境游快速增长是我省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美国博主镜头下的黄河夜航、马来西亚游客通过社交媒体直播的丹霞日落,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构着丝路形象。随着我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越来越多海外游客来到甘肃、认识甘肃、爱上甘肃,并将甘肃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转化为全球网民共享的美丽数字景观。这种“用户生成内容+平台算法推送”的传播模式,使甘肃在境外的搜索热度大大提升,形成“线上种草—线下体验—二次传播”的流量闭环,有力助推我省入境游市场不断迎来新的高峰。
此外,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还释放出强劲的联动效应。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新增多条国际及地区航线,甘肃与全球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强化;临泽电商企业通过“传统电商+社交团购”模式,与中亚、俄罗斯市场建立稳定贸易通道;敦煌研究院完成290个洞窟的高精度数字化采集,成为全球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技术标杆。凡此种种,充分见证了文旅产业的枢纽作用:在其快速发展的背后,正牵引着交通网络扩容、农产品供应链升级、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创新等协同跃迁。大美甘肃,正以“诗与远方”为支点,撬动全域经济向现代化、国际化纵深发展。
当文化自信激发产业创新,当暖心服务擦亮“金字招牌”,当古老文明拥抱数字时代,那些镌刻在陇原深处的历史印记,将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甘肃这方美丽的热土,正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