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加速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据重庆市政府网站消息,6月30日,重庆举行“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新闻发布会。记者从新闻发布会获悉,作为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重要抓手,全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以来,重庆已完成21个社区综合服务体升级改造,新建体育公园25个、口袋公园43个,建设健身步道39千米等。同时,“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改革已在重庆159个街道、乡镇试点推进,推动解决楼道整治等居民身边小事850余件、惠及群众150余万人,全市1578个社区食堂开展助餐服务60万人次等。

当前,重庆如何通过资源整合,统筹服务设施和标准,让老百姓尽享家门口的“幸福圈”?当天,出席发布会的嘉宾做出了解答。

留住社区烟火气

抓好场景打造和业态提升,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

社区商业是便民服务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将“烟火气”留在社区,重庆积极推动商业服务专项改革。

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印发《打造“15分钟商业服务圈”改革实施方案》和建设导则,有效链接基层治理、便捷出行、托育养老、健康就业、文体休憩等工作,共同推进商业服务圈建设。

其次,抓好场景打造。重庆着力构建“家门口”特色商业体系,比如,渝北区的紫薇路商业街构建区域夜间消费生态圈,引入夜味、夜养、夜赏、夜玩、夜购的“五夜”生活业态80多家。

同时,抓好业态提升。重庆聚焦“一店一早”“一菜一修”,大力实施品牌连锁便利店进社区、家政进社区、智慧菜市场改造等专项行动。比如,渝中区的石油路社区构建以早餐店为主,便利店、移动餐饮售卖车为补充的多层次早餐供应体系,各类早餐店达34家。

下一步,重庆将在居民“家门口”配齐购物、餐饮、家政、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在居民“家周边”因地制宜发展娱乐、休闲、社交、亲子等品质提升类业态,组织开展“便民生活节”系列活动,让社区便民圈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幸福圈”。

合理规划生活圈

统筹配置各种设施,确保日常生活需求就近解决

每一个“15分钟生活圈”都是一个小微城市。近年来,重庆通过实施划圈定策、精准配置、共商共建、数字治理等举措,积极推动“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规划实施。

比如,为了让生活圈规划得更便民,重庆将中心城区全域划分成915个15分钟生活圈,引导统筹配置菜市场、学校、养老设施等,确保日常生活需求就近解决。

为了让生活圈规划得更科学,重庆为生活圈定制了“配方表”。首先,将生活圈分为居住型、产业型、商服型、其他型及乡村生活圈,明确各类型生活圈配套什么设施;其次,灵活搭配,建设老幼复合、医养结合设施等;再次,精准配置,针对生活圈人口结构进行差异化配置。比如,婴幼儿较多的生活圈增加嵌入式托育服务等设施,青少年比较多的生活圈增加一些体育活动设施。

为了让生活圈更贴近居民需求,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和住建委共同推进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进社区,召开“院坝会”听取居民意见、问需求计。

为了让生活圈“更聪明、更智慧、更便捷”,重庆正开发“生活服务圈空间治理”数字化应用,帮助快速发现生活圈“有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怎么用”。比如九龙坡区谢家湾民主村社区,智能识别出停车位和充电桩不足等具体问题,新增400多个停车位和部分充电桩。

未来,重庆将升级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应用,实现优质智慧生活服务“一站式”平台,用数字化帮助生活圈“查漏补缺”,用科技让生活更加舒心。

“量体裁衣”优化服务

根据“要什么”“缺什么”,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建设

在城市不断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过去很多老旧小区匹配的养老、托育等资源不均衡。对此,重庆拿出了具体办法:

针对“供需匹配不足”,力求“精准直达”。重庆通过“渝快办”、社区微信群、网格员走访、开坝坝会等多种渠道,征集生活圈建设意见,高度重视“一老一小”和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做到心中有数,明晰“要什么”。

大力推广“流动服务”。如,文化大篷车进社区、巡回医疗队下基层,让服务主动“跑”到居民身边。

建立动态“清单”,定期看大家用得多不多、满意不满意,受欢迎的加力推广,没有人气的及时调整,确保服务跟着大家的需求走。

针对“资源分布不均”,全力“填平洼地”。深入开展设施现状摸底,将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各类服务资源精准标注在“一张图”上,一目了然明晰“缺什么”。

考虑到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制定规划导则、服务目录、建设指南等实施细则,指导各区县、各街道“量体裁衣”。如,老年人多的地方重点补充社区食堂、卫生站、活动室;年轻人多的地方重点补充托育点、运动场。

尽享品质文化生活

免费开放454个公共文化空间,优质节目深入基层演出

今年以来,重庆着力解决基层文化设施不够、供给不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不高的问题,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首批33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一方面,重庆将文化设施植入商街、嵌入小区、融入公园,培育建设了45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并全部实现了免费开放,节假日还错时、延时开放。

另一方面,重庆突破政府单一供给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文化服务。比如,市级院团携优质剧目、获奖作品深入区县演出53场,下半年还将继续演出。渝北区“文以载道”、江北区观音桥和合作村夜校、两江新区“意库学院”等艺术培训1672场。

同时,重庆正在持续迭代升级“高品质文化生活”数字线上应用场景,大家只需从“渝快办”App或“支付宝”“微信”的“渝快·文化生活”小程序进入,身边的各类文化设施和演出、展览、培训等十大类文化服务信息就一览无余。

凝聚社会治理新力量

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近年来,重庆建设了“骑手友好街区”,外卖、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正成为消防隐患哨兵、社区网格管家。重庆正以友好型社区建设为抓手,引导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突出党建引领。搭建“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平台,引领带动社区党员、群众、商户、物业企业等参与社区服务规划、资源统筹、志愿服务等,推行“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为居民提供义诊、爱心理发、日间照料等无偿或低偿服务。

突出需求导向。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建设20个“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市级示范点,提供养老助餐、儿童科普、寒暑假公益托管等服务,兼顾关爱快递员、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因地制宜提供歇脚休憩、饭菜加热、充电上网、AED急救等服务。

突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将原有的多个办事窗口整合为2至3个综合岗位,“一站式”办理低保、临时救助等基本服务事项。

突出数字赋能。基于“渝快办”打造“渝邻汇数智社区”应用,汇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商户企业、公交站点、充电桩、停车位等便民数据,构建服务设施一图全览、居民自治一码参与、邻里资源一键分享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