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赋能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重庆市政府网站消息,荣昌,有一种被称作“熊猫猪”的地方猪种——荣昌猪,因其独特的外貌,又被称为“不吃竹子的大熊猫”。

近年来,荣昌区通过做好一头“熊猫猪”文章,带动畜牧业从养殖到加工、从饲料到兽药、从智能化到大数据、从科技创新到成果应用的全产业链。

4月25—26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荣昌区联合主办的抗微生物药物减量化路径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将在荣昌举行。来自美国、巴西、英国等35个国家的外国专家学者以及国内的专家、教授及科研院所负责人等200余人将共话“减抗”问题,凝聚世界共识。

事实上,成为国际畜牧行业的焦点,荣昌有自信和底气——

在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科研工作者利用创新保种育种新技术,正在攻克优质高效华系猪新品种难题;

在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利用大数据技术、AI智能人工信息技术,可对当日的猪肉价格、行情走势等进行分析研判;

在重庆澳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24小时连轴转,加紧生产羊包虫病疫苗;

从中小养殖场到兽药企业,从生产车间到研发实验室,从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到荣昌猪种业芯片的保护,荣昌处处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热潮。

荣昌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做好一头“熊猫猪”文章,带动畜牧业形成从养殖到加工、从饲料到兽药、从智能化到大数据、从科技研发到成果应用的全产业链,在保障荣昌猪种业安全、确保市民“肉盘子”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推动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扭住创新“牛鼻子”

以科技创新打造产业创新生态圈

走进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与传统交易市场不同,该市场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中国生猪活体网市,“卖猪却不见猪”。

在巨大的电子交易屏上,实时显示着全国生猪价格指数和交易情况。“在这个平台上,买方和卖方都可以发布需求,平台会向双方收取保证金,在买方收货后再将货款付给卖方,确保交易安全,解决了生猪养殖大户的销路问题和采购大户的规模化采购问题,有力推动了生猪产业稳健可持续发展。”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相关负责人说。

在荣昌,越来越多类似的“科幻场景”成为现实,生动诠释着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和无穷魅力。

“今天,科技创新渗透于生产力诸多要素中,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谁在科技创新上占领制高点,谁就能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权。”荣昌区相关负责人说。

跃迁之道,要在创新。安杰利(重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当前我国饲料资源短缺、畜产品质量低、养殖环境污染重等问题,成功创制出生猪领域唯一国家批准使用的免疫调节肽新饲料添加剂,有效解决了饲用抗生素替代问题,为生产优质绿色畜产品保驾护航。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上下真功苦功,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打造产业创新生态圈,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硬实力。

近年来,荣昌区围绕推进国家畜牧科技城建设,做好“荣昌猪”这篇大文章,先后摘得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全国首个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推动生猪养殖朝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如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整合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全国20余家优势科研单位力量,构建了“总部+分中心+协同创新研究院+示范站”的国内协同创新格局,还布局建设海外研发机构,动员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生猪领域创新力量,实现“1+1>2”。

又如,为整合资源加快构建生猪产业发展生态圈,2019年,该区建设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通过生猪产业数据化、数据产业化,重点围绕养殖示范、数字监管、交易拓展、数字金融、智慧消费、数据咨询等方面形成应用场景,建设生猪产业大脑和大语言模型PigGPT,着力构建“1+7+30+N”的全国区域(产业)数据中心格局,强化数据收集、应用及合作,推动立足川渝、辐射全国的生猪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目前在落地四川内江及自贡等5个区域中心的基础上,已在川渝两地共享“猪E养”“猪E管”“猪E防”“猪E贷”等数字应用产品20余个,服务生猪养殖规模达到400万余头。

优化营商环境

为打造畜牧全产业链提供人才支撑

“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荣昌区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做好人才的培育和引进?荣昌给出的答案是着眼于企业需求,针对科技创新的新发展趋势,出台支持科技企业人才培育引进、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创新创业活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具体而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该区不拘一格用人才,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同时充分尊重和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发出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此外,当地将人才评价权下放企业,让市场亟需、企业认可的高端人才更有获得感,并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截至目前,荣昌境内拥有市畜科院和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科研及教学专业技术人员共100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等拔尖人才100余人,创新团队17个,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建成农业农村部养猪科学重点实验室等15个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是国内畜牧科技人才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同时,我们围绕叫响擦亮‘123456’的营商环境,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科学家、尊重科技工作者的浓厚氛围。”荣昌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1即“一家人”,来了就是一家人;2即“两手抓”,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企业服务;3即“三个尊重”,尊重企业家、尊重投资者、尊重纳税人;4即“四到”,随叫随到、不叫不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5即“五商”,尊商、重商、亲商、爱商、诚商;6即“六不要”,不要把自己当官、不要对企业说“不”、不要当“二传手”、不要事不关己、不要“本本主义”、不要夹杂个人私利。

比如,前不久,该区农业农村委通过向银行申请“融易贷”,先后帮助重庆市荣昌区伊普吕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贷款100万元、重庆市荣昌区精豆粮油股份有限公司贷款300万元,解决了企业生产流动资金困难;该区农业农村委通过对美邦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线原址改扩建工程进行指导,成功帮助企业解决GMP生产线原址改扩建达标问题。目前,GMP达标建设已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打通“任督二脉”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

创新成果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更应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加强科技创新,必须打通创新与应用的“任督二脉”,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论文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活血脉、壮筋骨、强底气,不断从“高原”迈向“高峰”。

奶粉是婴幼儿普遍选择的营养食品,但家长们在选择时大都会犯难,不知道哪种奶粉宝宝吃了更有利于其生长发育,而有了“无菌猪”,这样的难题就迎刃而解。科研人员将婴幼儿的肠道菌群植入到“无菌猪”体内,通过观察分析“无菌猪”饲喂奶粉后的生长发育情况,就能对婴幼儿奶粉质量体系进行评价。

市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我市已打破国外“无菌猪”技术垄断,这套技术已先后在医学、生物学、畜牧、食品、环境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同样尝到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甜头的还有澳龙生物。包虫病俗称“虫癌”,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全球十种经济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也是最具致命性的人畜共患疾病之一。“牛羊得了包虫病最直观的反应就是体型变瘦、怀孕率降低,严重的可导致其死亡;要是人感染了,除了头晕、肚子大外,还会渐渐丧失劳动力。”

2015年,澳龙生物通过多年的反复攻关,彻底攻克疫苗规模化生产问题,大批量生产出高品质的羊包虫病基因工程亚疫苗,大大降低了我国七大牧区羊感染包虫病的几率。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研制生产出布氏菌病活疫苗、猪瘟活疫苗、伪狂犬病活疫苗、猪乙脑活疫苗、山羊痘活疫苗等20余种产品,疫苗年生产能力可达15亿头份。

“没有成果的转移转化,科技创新就是纸上的花朵。”荣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去年10月,该区启动规划国家畜牧产业技术交易市场,积极打造全国领先的畜牧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和全国统一的畜牧产业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与交易平台,先后实现饲料专利技术、粪污资源化利用、液态饲喂技术、动物营养饲料添加剂等12项创新技术就地转化。

此外,重庆金迈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18家企业合作,开展抗体药物项目,合同金额达5000万元;三杰众鑫公司转化6项研发成果,交易额近1000万元;西南大学荣昌校区转移转化项目66项,成果转移转化合同金额约5385.85万元,有效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助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