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以科技创新丰富林产品

据重庆市政府网站消息,现代林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

11月16日,2023年重庆市林业科技创新大会将举行。记者15日从市林业局获悉,近年来,我市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围绕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等,形成了一批多元化、可推广的创新示范应用,用科技因子丰富林产品供给,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突破人工繁育瓶颈 实现崖柏规模化繁育

初冬,开州区雪宝山自然保护区,山林中的野生崖柏仍旧郁郁葱葱。科研人员手持皮尺,逐一测量崖柏的胸径、高度,监测其生长情况。

今年以来,雪宝山自然保护区与云南、内蒙古、宁夏等省份合作,开展了崖柏的自然保护和实验性栽培,目前易地移栽的崖柏已度过初期栽培阶段,外迁成活率在九成以上。

崖柏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一度被宣布“野外灭绝”,直到1999年才被重新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不了解崖柏这种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濒危原因,人们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拯救保护。”雪宝山自然保护区负责人杨泉说。

通过开展种群调查、繁殖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雪宝山自然保护区成功揭示了导致崖柏濒危的原因之一:种源更新不足,野外条件下结实率低,造成种群繁衍困难。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探索突破了人工繁育瓶颈,在大小孢子叶球自然成熟之前,抢先完成人工授粉,提高崖柏的自然授粉率、坐果率。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21年,雪宝山自然保护区成功实现崖柏的规模化繁育。

为了壮大野生崖柏的种群数量,今年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珍稀植物群落调查GIS数据库,调查记录了辖区内7000余株胸径在4厘米以上的野生崖柏的三维影像数据,并采集分析了崖柏群落的结实情况、健康状况、分布格局等,为崖柏野外回归、迁地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是全国生物物种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我们以林业科技为支撑,加大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目前,已形成一套有效的综合保育技术,连续9年对崖柏、银杉等8种林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实施了就地保护、种苗繁殖试验、野外回归、种质资源保存等。”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帮助企业熬过科技创新阵痛期

松墨天牛是传播松材线虫的主要媒介,在松林大面积感染前,对松墨天牛进行诱杀,一直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重要方法。2018年,重庆中邦药业研制的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诱捕剂上市后,短短五年时间就占据了全国60%的市场份额,每年有700万亩松林用其杀灭松墨天牛,防治松材线虫害。

这款微囊悬浮剂为何能众星捧月?产品创新力是关键。

“普通的杀虫剂2—3天就要喷洒一次,而我们研制的微囊悬浮剂只需两个月更换一次药囊,就能诱捕到90%以上的松墨天牛。”重庆中邦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灿峰说。

奥秘就藏在包裹着药剂的微囊囊皮上。张灿峰介绍,普通的杀虫剂在喷洒后会暴露于空气中,容易氧化或被雨水冲刷,而微囊悬浮剂的外形可以想象成一颗胶囊,囊皮厚度只有5微米,里面包裹着生物制剂,“将这些细小的药囊放置在疫木树干上后,一旦有天牛爬过,囊皮就会破裂,并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农药有效成分杀灭害虫,从而切断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

囊皮的制作材料是一种高分子聚合膜,张灿峰带领科研团队连续7年攻关,经过一连串的化学实验才制备而成.“因其能较好地隔离水分、气体、紫外线等,所以每次喷施的间隔时间可持续2—3个月,对环境更为友好。”张灿峰说。

目前,中邦药业已成立了重庆森之翼松材线虫病防治研究院,在媒介昆虫防治药剂、打孔注药剂等新型药剂研发上取得突破,拥有十余项林草专利技术。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林业技术推广中,我市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运用政策、资金、市场等手段,帮助企业熬过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阵痛期,推动林草专利转化应用产生更大效益。

把创新成果精准送到农户手中

“嘀嘀……”11月13日,汽车刚驶进丰都县三建乡夜力坪村,雷竹种植大户郑江一眼就认出,是林业科技特派员童龙来了。

两年前,郑江种植了200多亩雷竹,浇水、施肥、修枝……童龙手把手地教,基地产值两年翻了5倍。

“种植技术,最怕‘一学就会,一做就废’。”说起雷竹种植,郑江一肚子苦水。

两年前,从没有过农业生产经验的他,返乡搞起200多亩雷竹基地。为了快速入行,他特意报了个技术培训班,本以为农业项目上手快,可几个月培训下来,他还是一片茫然。

“明明学过的知识点,怎么实际应用时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郑江有些无奈,有次他照着学习笔记给雷竹林施肥,结果没注意肥料用量,差点导致新发的幼竹“烧苗”致死。

2021年,市林业局向三建乡派遣了产业指导组,市林科院高级工程师童龙成为郑江的结对帮扶专家。童龙不仅手把手地传授种植技术,还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帮助郑江解决实际困难。

过去,雷竹笋在春节前后成熟,此时正值春笋大面积上市,由于市场供应充足,收购商往往拼命压价,郑江有苦难言。童龙示范推广了双层覆盖法种植雷竹,通过在竹林地里铺撒“砻糠+稻草”,为雷竹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再结合水肥管理,让雷竹整整提前了三个月出笋。

因为错开了上市高峰,雷竹笋卖出了20元一斤的好价,基地产值整整翻了5倍。今年,郑江又拓展了100多亩种植面积,准备再大干一番。

“科技成果转化,必须以需求为导向,总不能别人种棵核桃树,我们却去搞花椒管护的技术推广吧?”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科技下乡、林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等方式,我市梳理了选育、种养、加工等林产业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难点攻关,避免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