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重庆加快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据重庆市政府网站消息,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4月28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重庆市发展改革委获悉,通过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我市成功入选了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聚焦市场化,企业投资意愿持续升温

据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提供的资料显示,主要通过四条措施来激发市场活力。一是畅通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升级开办企业“一网通”平台3.0版,上线“E企办”小程序,开办企业“线上办”变“掌上办”,自动生成电子印章与电子营业执照,实现“一个终端全办结、一个平台全覆盖、一份电子证照全应用”。全面推行企业简易注销改革,建立企业简易注销容错机制,10.38万户企业通过简易注销顺利退出市场。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57.9万户,较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4.5%、25.3%,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投资意愿持续升温。

二是提升市场主体融资便利度。出台金融业“24条”、银行保险业“19条”、小贷行业“9条”等金融支持政策,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展全国动产担保统一登记试点,累计办理各类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超过4万笔,有效解决动产担保权益登记系统分散、登记规则不统一两大问题。开展“银税互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全国首创“生猪、山羊、肉牛活体抵押贷款”,相继推出“网贷通”“速微贷”“好企贷”等数十种特色产品。全市贷款余额突破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41%。

三是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升级改造电子招投标交易系统,市级工程建设项目实现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区县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实现全覆盖,行政许可事项100%全流程网上办理,企业现场办理环节减少83%,交易成本降低80%。建成投用电子投标保函系统,累计为投标企业减轻资金压力280亿元以上。建成投用全市统一的CA互认平台,实现CA数字证书“一地办理、全市通用”。

四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深化低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全面推广高压用户用电报装“三省”(省力、省时、省钱)服务,低压小微企业平均接电时间压减至4.779天,10千伏城镇用户全流程平均接电时间不超过30个工作日。推行全流程“一站式”集成服务和帮办服务,工商用户、城镇新建居民小区用户用气报装办理流程精简为用气申请、验收通气2个环节,时间由15个工作日压减至8个工作日;小型项目用水报装精简为现场踏勘审核、接入通水2个环节,办理时间压减至5天。

聚焦法治化,增强权益保护

在聚焦法治化方面,重庆同样拿出了四条措施来增强权益保护。一是强化法治保障。出台《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聚焦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保障三个方面,对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予以规范,着力以法治化手段解决制约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深层次问题。健全“1+X”民营经济司法保护工作体系,发布《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提示书》,梳理民营企业经营10个方面53个具体法律风险点,为企业提供参考借鉴。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常态化开展“助企抗疫·司法同行”“公共法律服务园区行”“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三项行动,帮助企业排除法律风险、实现稳定发展。

二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印发《2021年重庆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实施方案》,聚焦重点市场、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持续开展“铁拳”“蓝天”“绿色技术”等执法专项行动。成立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形成“全域管辖、三审合一、三级联动”的审判体系。深化川渝两地知识产权合作,签署《川渝知识产权合作协议》,跨区域开展联合执法、应急联动,全面加强川渝两地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

三是提升司法程序质效。全国首创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评估指数体系,进一步引导法院规范审判执行权力运行,提升办案和管理质效。实行“网上无纸化立案”,全流程不再提供任何纸质诉状。实行审限届满提前预警,规范延长审限批准流程,减少开庭次数。商事案件简易程序平均开庭1.16次,普通程序平均开庭1.39次,50%以上案件开庭次数未超过2次。

四是理顺企业破产审判体制机制。成立西部地区首个破产法庭,集中管辖全市破产案件,完善破产财产调查、司法拍卖机制和债权人沟通机制,并重点围绕收回债务所需时间、债权人回收率等重要指标,加强破产审判专业化建设,有效化解经济领域重大矛盾。自成立以来,累计清理债务约830亿元,盘活企业资产约400亿元,破产案件平均审理时间175天,同比缩短218天。

聚焦国际化,西部陆海新通道网络辐射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

在聚焦国际化方面,重庆抛出了三条措施来提升开放水平。一是提升对外开放能级。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陆上贸易规则、数字贸易规则等新兴领域规则探索,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作用更好发挥。围绕“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持续完善通道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建设港口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超过4200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网络辐射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江北国际机场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106条,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式挂牌,获批万州、永川综合保税区,累计拥有4个国家战略性平台,7个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6个综合保税区,全市开放平台布局更加完善。

二是促进外资外贸发展。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围绕科技服务、商业服务、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电力电信服务等重点领域,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和整体发展水平。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开通出口转内销产品快捷认证通道,促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探索开展内外市场双地展销,引导和支持内贸企业国际化经营。创建外商投资企业智慧服务云平台,组建市级“行政服务管家”队伍,市政府领导定点联系21家重点外资企业,外资服务力量进一步增强。2021年,外贸进出口8000.6亿元,同比增长22.8%,延续了2018年以来的两位数增长态势。其中,出口5168.3亿元,增长23.4%;进口2832.3亿元,增长21.7%。

三是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创新国际物流配套服务机制,推广铁海联运“一单制”、铁路运单物权化、贸易融资结算等规则试点,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次保险”“一箱到底”“一次结算”,累计签发多式联运提单1986票。优化水运物流组织模式,稳定高效开行“沪渝直达快线”,累计开行2099艘次,运输集装箱47.9万标箱,有效提升水运物流时效40%,准点率提高50%。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累计业务量超过9700万票,取得全国“单一窗口”第一票货物申报等九个“全国第一”。2020年以来,重庆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比分别稳定在65%、85%以上,进出口环节常规收费公开透明合理,跨境贸易便利化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