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 以文化人润心田 以文润城筑高地

据重庆市政府网站消息,长江之滨,127公里江岸线,九曲萦绕,波飞浪卷;四面山水,林茂花美,云卷云舒;文博古迹,贤达鸿儒,兴我人文……

让文化活起来、事业强起来、产业兴起来,去年以来,江津区持续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华诗词城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创建成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铸魂,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把文化繁荣的盛景演绎为产业崛起、事业兴盛的乐章。

2022年1月1日至5日,江津博物馆举办了“几江藏珍——陈独秀文物特展“,展出了陈独秀旧居陈列馆馆藏文物、陈独秀先生手书《草书七言联》等藏品。展览期间,江津博物馆严格落实参观预约、限制人流等疫情防控要求,共接待5000人次观展。同时,区文化馆、区图书馆也开展了书法展、亲子阅读等活动,丰富市民假日生活。

以文化人 公共文化服务“量质齐升”

干净整洁的书桌边,坐满看书学习的人,他们或伏案疾书、或静心品读、或摘抄词句……冬日的暖阳,透过窗帘倾泻进来,看书的人们被晒得身心都暖洋洋。走进江津区图书馆,这一幕美好的阅读场景随时上演。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今天,我们要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离不开文化激发的精神力量。而要让文化充分迸发活力,离不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江津区文化旅游委负责人表示。

去年以来,江津区持续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

目前,不仅江津区图书馆、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江津区30个镇街、29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达国家标准,282个文化中心户(大院)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全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10万平方米,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达897平方米。

其中,江津区图书馆设有少儿阅读、流通书库、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功能区,2021年共接待到馆读者近12万人次,图书借阅量22万人次、66.1万册次。全区持证读者8万余人,持续提升着人文江津的“书香气”。

截至2021年底,江津区共建成1个图书总馆(区图书馆)、30个镇街图书馆分馆、9个特色分馆和282个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形成了“区级+镇街+村社”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了“一馆办证、多馆借还”的“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大力拓展图书馆服务深度和广度,以数字化建设为着力点,建成“联圣钟云舫”专题库、馆藏古籍图书资源库等4个数据库,极大地便捷了群众图文阅读需求,实现“闭馆不闭服务”。积极提升群众阅读参与性,年均常态化开展培训、展览、讲座等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100余场。

区文化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广泛开展文艺创作和活动,相继荣获75个奖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个、市级奖项57个,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在重庆市“三馆一站”绩效评估中获全市并列第一名。

同时,依托江津本土文化,江津区持续打造具有江津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推出了“滨江之夏”、江津春晚、群众文化活动周、乡村文艺会演、广场舞展演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文化活动的品牌力、知名度显著增强。同时,在疫情防控要求下,创新地开展了2021年江津“几水欢歌”云上新春音乐会,线上吸引500余万人次观看直播。

以文聚力 奏响繁荣发展的激昂旋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去年以来,江津区除了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量质齐升”外,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大力推动以文惠民、以文聚力。

繁荣文艺创作,制定了《重庆市江津区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办法》,积极探索资金扶持、项目带动、政府购买服务等有效途径,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事业活力。每年设立120万元的文艺精品奖扶资金,激励文化文艺人才发展,涌现出群星奖获得者书法家林健、入国展的青年书法家郑林、画家漆晓勇,重庆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家罗学篷、曾维会,青年女诗人余真等一批优秀文艺人才。

近年来,江津区文艺作品获得“小荷尖尖”“西部民歌”等国家级奖项10余个,“五个一”等省级奖项28个。其中,《荷包有个糖》获第十六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金奖,舞蹈《打盆》获第八届乡村文艺会演(舞蹈类)一等奖,小品《盲》获第十八届全国群星奖重庆选拔赛戏剧类一等奖、第十八届全国群星奖决赛入围奖;原创歌曲《红梅心中开》被评为国家文化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群众歌曲征集展示活动百首优秀作品;原创舞蹈作品《丰收果实献给党》荣获重庆广场舞集中展演一等奖并入围2021年第三届“戴爱莲杯”人人跳全国舞蹈展演活动。

大力培育“书香江津”等一批本地文化品牌,打造“魅力江津,活力之城”等一批文化惠民演出品牌,持续开展“一镇一品”特色品牌活动,每年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达1000余场次,服务群众50万人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同时,将品牌文化活动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如在油溪镇大坡鹏鼎生态园举办了“永远跟党走”——2021“欢跃四季·舞动山城”重庆市广场舞江津区展演活动等。

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9个(市级2个)、市级生产性保护基地2个、市级传承教育基地1个,新增10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江津民歌《永兴吆喝》、川剧《塘河嫁》等非遗相继走上舞台,川剧《钟云舫民间故事》荣获重庆市第八届艺术奖。

以文润城 描绘新时代新征程恢宏气象

文化不仅可以浸润人的心灵,还能涵养一座城市的文明,塑造独特的城市精神气质,凸显城市特色,促进产业发展。

走进江津博物馆,该馆馆藏文物约7098件/套,其中国家二级文物27件、国家三级文物263件。基本陈列以“大江要津、文华之地”为主题,通过远古记忆、汉唐古城、长江要津、变革新生4个单元,展示了江津自石器时代到1949年11月28日解放期间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风土人情,凸显了江津地域文化特色,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

2021年,该馆还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为背景,举办了《见证百年征途》原创展,展出100余件珍贵的图片、史料和30余件珍贵革命文物,让沉睡在库房的文物活起来,“三块银元”“红军手迹”等珍贵革命文物首次在江津展出。并充分发挥“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的社会职能,将“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美育”有机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社教活动,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爱党”“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包括首创了“考古绘图”社教活动、开展了《红色故事会&红色故事绘 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红色主题社教活动等。

江津还在全市率先完成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征集文物596套、2275件,现有登记可移动文物32586件;完成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陈列布展改造及江津博物馆陈列布展工程;修复陶瓷、书画、石质等文物近250件,建成了江津区文物中心库房1600平方米;完成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会龙庄等10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陈列布展改造项目、江津区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荣获2020年度重庆市博物馆优秀展览。

值得一提的是,江津更是充分发挥既连主城又连四川的区位优势,探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共享机制,与泸州、宜宾、自贡、内江等6家图书馆联合成立川南渝西7市区公共图书馆联盟,去年以来先后8次组织开展联盟交流合作、宣传推介等活动。

启动《双城经济圈发展研究》,加强与川南渝西7市区等地在文旅产业合作、文艺交流、影视发展、决策咨询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签订合作协议,全面推动与毗邻周边的互建共享,实现图书借阅一卡通,文化演出、队伍、采购一体化;与四川雅安、泸州、宜宾,重庆合川、潼南等联合举办精品节目展演、音乐会等交流活动6次,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积极引入文旅产业发展项目,奎星广场文化街区目前已进入设计阶段,重庆影视城(江津白沙)、滨江文化长廊有序建设,其中诗联文化长廊、爱情文化长廊已完成项目建设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气质”。

截至目前,江津区文旅企业达到1800余家,规上文化企业27家。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30.16亿元,增速21.2%。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立足新起点、着眼新形势,江津以文化凝聚力量、以文化引领发展,热忱描绘着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