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突出文旅特长、产业特色 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据重庆市人民政府消息,12月14日,“共舞长江经济带·探源千年文脉”网络主题活动启动,媒体记者们走进大足,先后参观了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文创园等,感受千年文旅盛宴。

近年来,大足区突出文旅特长、产业特色,围绕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际文旅城”这一总体目标,传承利用文化资源,打造产文旅融合的升级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强文物保护 留住城市文脉

在位于宝顶山景区的大悲阁里,一座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石像矗立于殿堂中央。记者们不时掏出手机拍照、摄影,记录下石像的璀璨容颜。

大足宝顶山石刻是我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大足城区东北15公里处,造像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包括周边十余处造像。

面前的千手观音石像雕凿于南宋时期,是中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

“你们看到的这座石像,在2008年—2015年间,经过了历时8年的系统科学性修缮。”现场,大足石刻讲解员告诉记者,在修缮之前,千手观音叠加了34种病害,塑像830只手臂残损283只;四成金箔“外衣”开裂、卷曲、起翘;超三成的彩绘脱落、粉化。

在修缮过程中,国家文物局将千手观音石刻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国内外十余家专业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参与其中,在8年的研究和修复中,总投资近5000万元。

而这只是近年来,大足区不断推进文化修复保护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大足区投入1.46亿元,实施17项岩体加固、渗水治理、本体修复等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并坚持‘动态设计、专家咨询、信息化施工、监测并行’,加强项目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大足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大足宝顶山石刻卧佛、小佛湾造像修缮工程、宝顶山圆觉洞、北山第168窟等多项抢险加固工程正在有序推动中。

数字化创新 让古老的文物“开口说话”

今年智博会期间,由大足石刻研究院和华为公司合作打造的数字旅游系统首次亮相中国—上合组织数字经济合作展馆智慧旅游展区。该系统将历史悠久的石刻和光影雷达互动、3D数字图书馆、MR交互等数字新技术融合起来,让游客随时随地即可“云游”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至两宋达到鼎盛。其5万余尊石窟造像代表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近年来,我们不断创新展呈形式,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的打开方式让古老文物‘开口说话’,让大足石刻更好地活在当下。”大足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譬如,该区利用三维测绘,将崖壁上的石刻从平面、立面、剖面不同角度,按照1:1激光打印成模,并借助VR、AR、全息技术,开展大型石窟的4D巡展体验展,为大足石刻赋予时髦的新形象。

目前,该区先后启动了“大足石刻世界巡回展”和百场展览、百场讲座、百馆赠书、百集微视频展播“四百工程”文化旅游推广活动。大足石刻巡回展先后走进了英国、加拿大、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北京、天津等地,向世界展示了大足,讲好了中国故事。

产文旅融合 让文化资源 “活”起来

依托大足石刻这张文化名片,大足还不断推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将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位于大足石刻文创园内的重庆六匠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着赶制最新的一批订单。

去年8月,六匠公司厂房开工,今年3月投入生产,目前产值已超过2000万元。受六匠公司影响,一批上下游企业也在积极洽谈入驻事宜。

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企业151家,协议引资180亿元,涉及城市雕塑、石雕、木雕、玉雕、数字文创、文旅农旅企业,以及晋江艺达美术木雕产业园、惠安佰狮雕刻共享产业园等。

接下来,大足石刻文创园还将坚持“高端化、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理念,着力推动产城景文一体融合,加快推进文农旅融合发展,以“雕塑艺术、工艺美术、数字文创 ”为产业重点,打造西部最大的雕塑文创产业基地。

除了在产业布局中注入文化元素,该区还围绕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让文化旅游“美”起来、文化品牌 “亮”起来、文创资源 “活”起来。

今年,大足启动了“十里荷棠 山湾时光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基地”建设,该项目以田园风光为基础,集中栽培荷花和海棠,融入农耕文化、石刻文化,打造了集农业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城景融合旅游休闲综合体。国庆期间,十里荷棠城首次开业,吸引了7.4万人次前来打卡。

夜市经济、文创延伸、农旅体验……近年来,大足旅游不断催生产业融合、产品创新、旅游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配套工程、深化区域合作共建,联动乐山、眉山、都江堰等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客源市场共拓、文旅产业培育等工作,持续推进巴蜀文化走廊建设。”大足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