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的常规手段现在已正式用尽。从这一刻起,拯救美国经济就要靠其他人了。
周日,美联储动用了最后一枚常规货币政策炮弹,以抵御由新冠病毒疫情引发的经济危机。美联储将其短期利率目标下调整整一个百分点,至0%-0.25%。
美联储在2008至2015年也曾让其短期利率目标处在这个区间。而这一次,摆脱零利率的可能性似乎更加渺茫,因为受一些深层因素影响,全球通胀和利率水平已出现下行趋势,眼下又要经受新冠疫情大流行对经济的短期冲击。美联储经由此次降息加入了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行列,后两者的政策利率长期以来一直位于零或低于零。这就是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所说的“货币政策黑洞”。
萨默斯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这场大流行疫病是意外事件,但多年来很明显的一点是,一些负面冲击会把我们带入流动性陷阱。”他说,随著美国国债收益率低于0.8%,货币政策几乎失去了效力。他表示,这可以解释为什厶市场在美联储上次紧急降息0.5个百分点之后出现抛售,在周日这次降息后也是如此。
一些批评人士会说,美联储应当保留一些弹药以备以后使用,但美联储官员始终表示,在经济需要时应当降息。降息不会阻止疫情蔓延,也不会让餐馆重新开业,但多少会带来一点帮助。
美联储的工具箱中还有一些其他选项。可以购买资产,向银行贷款,以及调整监管方针,这些都是美联储保持金融系统运行的最初使命的一部分。这些政策无法避免经济危机,但可以防止经济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与2008年不同的是,没有大型银行或金融机构濒临倒闭。但与2008年一样的是,证券市场已经承压,这可能妨碍美联储降息的作用传导至实体经济。
多年的低利率和平静的市况鼓励投资者用借来的资金建立大量债券仓位。近期波动性大幅上升,让他们蒙受损失,迫使他们出售债券,而银行无法或不愿吸纳这些债券。这样一来,上周美国国债收益率在本该下跌的时候上扬,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交易停滞,令住房市场受到威胁。在上周的干预政策没能缓解这些压力后,美联储周日承诺购买5,00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2,0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鲍威尔表示,不同于美联储在2008年至2014年实施的债券购买计划,此次行动并不是“量化宽松”,因为本次行动的目的是恢复市场功能,而不是压低收益率。两者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是学术性的,因为两者的要点都是使收益率保持在低位,而既然目前收益率已经如此之低,即便实施购债计划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美联储还将通过贴现窗口直接向银行提供的短期贷款利率下调了1.5个百分点,并将贷款期限延长至90天,以帮助银行“满足家庭和企业的信贷需求”。作为监管机构,美联储也在鼓励银行发放更多贷款,而不必担心它们的资本缓冲(银行的资本缓冲必须高于最低监管要求)。这也许会有所帮助,但银行面临的更大问题是,一些客户可能会因为这场疫情而破产。
鲍威尔说,美联储仍有一些可以帮助经济的工具,但这是在装出一副勇敢的面孔;而现实是冷酷的。美联储已经排除了像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那样将利率下调至零以下的可能性。为了压低债券收益率,美联储可能承诺将利率维持在零水平,并购买更多债券,但在收益率已经如此之低的情况下,这种做法的效果存疑。现在,美国经济的命运掌握在医疗专业人士和财政政策的手中。在这个问题上,鲍威尔所能做的只是辅助工作,周日他已经做了比以往更多的努力。美国众议院和白宫已经就一揽子有针对性的财政措施达成了一致,之后可能还会有更多措施跟进。
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发展过程以及“减少社交接触”措施的广度和持续时间都存在极大不确定性,这加大了预测零利率将维持多长时间的难度。
一种乐观的预期是,疫情对美国经济产生急剧但短暂的打击。如果能成功地将新增病例控制在医院能够处理的规模,此次疫情造成的后果就是大范围活动停顿一两个月。之后,对生产和民众活动的限制将被解除,被压抑的需求也将得到释放,在加上财政和货币的刺激,将会推动美国经济产生V型复苏。
美国现在的劳动力市场较利率上一次在2008年触及零水平时要强劲得多,同时也没有数千亿美元的不良债务负担。高盛预计,美国经济第二季度折合年率将萎缩5%,随后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将分别增长3%和4%。若这些预期果真实现,则很可能会表明“美国经济已经受住近期事件的考验”,即鲍威尔表示的逆转降息政策需要接受的考验。话说回来,若要在11月份的美国大选前采取这一措施,将需要巨大的勇气,在不受政治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采取行动。
更悲观的预期是疫情持续时间更长,经济复苏力度也更加疲软,此外,全球还可能会在贸易和旅行方面发生冲突。美国的通胀率已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受疫情和沙特与俄罗斯之间石油价格战影响,通胀或进一步走低。在这种情况下,与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一样,美联储将很难拿出加息的理由。Cornerstone Macro分析师Roberto Perli上周日在给客户的信中写道∶“我们可能要等数年之后才会看到再次加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