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期间,各国气候谈判代表未能就涉及执行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的核心部分达成一致。目前美国即将退出该协议,这加剧了削减创纪录高的温室气体排放所面临的挑战。
本次年度联合国气候峰会聚焦对碳交易市场的监管,但代表们未能实现他们的目标,即建立一个框架,奖励和激励减排努力。
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团在马德里争论了两周,会期延长,打破了气候大会的最长会议时间纪录。
主持此次峰会的智利环境部长Carolina Schmidt周日表示∶“遗憾的是,经过你们所有人的努力,我们未能就这一重要条款达成一致。”
占全球碳排放量超过75%的主要大国将无法达到他们的减排目标。一些国家也在采取进一步破坏气候协议的措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增加的燃煤电厂数量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并且正在其他国家建设燃煤电厂。与此同时,在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在取消奥巴马(Obama)政府颁布的能源和交通减排规定。美国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的水平下降了11%。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在气候大会召开前表示∶“全球最大的那些碳排放者并没有尽力,没有他们的配合,我们无法达成目标。”他说道∶“目前缺乏的依然是政治意愿。”
为了对抗主要碳排放大户的这一趋势,欧盟上周五承诺到2050年时实现碳净零排放的目标。但欧盟领导人之间的协议却因波兰的反对而受挫。至少在明年6月以前,波兰拒绝实施协议计划,并且要求获得金融援助保障,以便该国转变经济模式。波兰能源的80%需依赖于煤炭火力发电。
欧盟是全球第三大碳排放者,其在联合国大会上极力推动制定国际碳交易市场规则。会议的最终结果是,欧盟谈判者拒绝与巴西、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达成妥协,担心那些国家倡导的计算方法会削弱降低碳排放的努力。
欧盟代表团在周日表示∶“我们很失望。”该代表团还称∶“我们不能支持那些有可能破坏环境一体化的全球规则,那将导致我们后退,而非带领我们前进。”
欧洲相关人士和其他批评人士称,巴西主导的这一努力将导致减排重复计算,并引入《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授予的一大批碳信用额度。《京都议定书》是《巴黎气候协定》的前身。气候活动人士和谈判人员表示,这将削弱《巴黎气候协定》的作用,使得减排流于表面,而实质上没有遏制气温上升势头。
虽然特朗普2017年6月份决定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以来中国在捍卫这一协定方面措辞强硬,但北京方面并未动用其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来支持这份气候协定。上个月白宫正式启动退出这一协定,相关程序将于明年11月4日完成,即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日的次日。
尽管华盛顿退出且还有10个国家尚未批准,全球其他国家定于明年开始实施《巴黎气候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