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172家企业入选“小巨人”

日前,工信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江苏172家企业入选。截至目前,江苏省共培育创建28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数据显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取得的利润,对全省中小企业增长贡献率超过60%。

以“工匠精神”扎根细分领域;以“小火慢熬”的态度,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以打造“百年老店”为目标,稳扎稳打赢取市场口碑……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在江苏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脉络”和“骨骼”的作用。

关键技术“傍身”,“小巨人”迸发“大能量”

一批又一批“小巨人”脱颖而出,撑起细分行业里的一片天。

专业化强、管理精细、有特色、能创新,“专精特新”是其天然基因——“从中小企业生存角度来说,技术创新是足以傍身的关键方面;从政府层面来说,扶持这类中小企业,有助于解决一些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省工信厅副厅长石晓鹏一语道破这些企业受重视的原因。

因为有关键技术“傍身”,镇江大全赛雪龙牵引电气有限公司成功在全球40多个城市、100多条地铁轻轨间“跑马圈地”。其自主研发的“轨道交通直流开关设备”,采用数字化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轨道交通供电保护的可靠性和准确率,填补了“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直流供电设备”这一细分领域的技术空白,一举打破欧美国家这方面的技术垄断。“虽然我们的领域非常‘狭窄’,但技术创新为我们争取到足够‘宽广’的市场。”该公司技术副总钱小森说,一方面恰恰因为企业“专业性”强,所以市场“认可度”高;另一方面,公司如果能主动打破自身技术壁垒,积极进行设备升级、革新,必将找到新一轮的赢利点。

细看江苏入选企业榜单,不难发现,不少企业正是凭借关键技术成为行业“常青树”。万新光学眼镜默默耕耘48年,以“绣花功夫”精心打磨技术,将一枚小小眼镜片“做到极致”。“别看这一薄薄的镜片,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关键技术被欧美、日本企业垄断。”公司副总欧阳晓勇回忆,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流行树脂镜片,而我们还在用材质厚重、功能性差的玻璃镜片。为补上材料方面短板,企业重金聘请工程师持续研发近10年,不仅在树脂镜片领域“迎头赶上”,更在光固涂层工艺研发、光致变色材料研发等领域“一鸣惊人”。目前,该公司产品销往全国3.5万家门店、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即便去年受疫情影响,年销售额仍取得两位数增长,达到11.2亿元。

打造“百年老店”,也要考虑不断用“新瓶”装“老酒”。南京电气绝缘子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洪亮感慨,如今市场瞬息万变,只有及时洞察新趋势,才能不断找到新的营销点,“小巨人”才能不断迸发“大能量”。该公司规划建设玻璃绝缘子数字化工厂,实现智能、柔性、绿色制造,且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目前已列入南京市重大项目。近年来该公司还通过自营出口、EPC工程总包、集中供货以及海外建厂等新方式,专业化、高水平拓展国际贸易新业务。

“好水养好鱼”,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梳理江苏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脉络,其间呈现3个特点,即长期专注主业、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这些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均在10年以上;近百家企业的主导产品在细分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或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去年研发投入总额为38.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2%。

“十三五”期间,江苏把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作为工业强省建设重点任务,相关部门想方设法以“好水养好鱼”,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呵护更多“小巨人”成长、壮大。

2012年江苏就率先在全国开始尝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工信厅先后制定《江苏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指导意见》《江苏省专精特新产品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实施意见》等,统一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内涵和标准。去年又充分结合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产业强链重点工作和主攻方向,制定出台《江苏省“千企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培育目标和工作措施——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标杆引领与面上推广相结合、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弘扬“工匠精神”与提升质量品质相结合。此外,建立省市县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到2022年再培育100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

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3年起,在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专门给予“专精特新发展”项目支持,截至去年共扶持“专精特新”创新项目1521个,资金总额9.3亿元。此外,各市、县财政设立专门资金,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予以支持,比如泰州市对专精特新企业予以10万-30万元支持,江阴市对纳入培育的专精特新企业依据企业销售额、利润增长予以补助。

破解“瓶颈”问题,构建“地标性”产业集群

省工信厅数据显示,从产业集聚看,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属于装备制造业和以医药、电子为代表的消费型新兴产业的占比达65.7%;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企业数最多,医药制造业企业税收产出最高。

对于区域经济而言,“如何筑起更多‘地标性’产业集群,既需要中小企业共同发力,也需要龙头企业的引领。”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韩子睿表示。

独木不成林。作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不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期待实现“强强联手”,现实中却面临不少困难。南通星球石墨股份公司是一家石墨设备生产企业,公司副总经理杨志城说:“目前国际先进的石墨设备厂商都拥有上游石墨材料基地,以更好地集成材料的技术优势及成本优势。而目前国内石墨设备企业尚未布局上游原材料领域,只好采买不能完全满足技术参数的石墨电极进行二次深加工,这已成为阻碍行业集群发展的关键问题。”

有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受困于人才缺口问题。南京华瑞微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海波告诉记者,依靠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企业持续提供特色功率器件产品快速占领市场,今年上半年营收超亿元,但在努力打造行业“航母”过程中,人才缺口成为最大“绊脚石”,“集成电路是系统工程,功率器件的研发、制造往往要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就对人才的技术水平、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人才匮乏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

“我们公司位于扬中,虽然当地政府已经给了诚意满满的政策‘粮草’,但随着企业发展,明显感受到所处区域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局限性。”钱小森希望,相关部门能对非优势地区的人才招聘给予倾斜支持和指导服务。

新背景“新机遇”,撬动中小企业大发展

今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新要求,将“专精特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鼓励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政策概念并不新,然而在畅通国内国外‘双循环’的背景下,这项工作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韩子睿认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体现“工匠精神”的创新发展,也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大量‘小巨人’企业和大企业各自发挥优势,就能形成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这也是现代产业体系‘专业分工’‘精细制造’的基本特征。”

“今后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以及金融政策,都将积极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倾斜。” 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雨说,首先要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建议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准确掌握专精特新企业信用状况、抵押物估值情况等,为企业融资提供技术支持;其次,积极推动产研对接,设法破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匮乏、技术不足问题,包括优化人才环境、创新用人机制,以更大力度柔性引才,相关部门可提供科技讲座、难题攻关、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中短期优质企业服务。此外,他建议,畅通政产对接,构建专精特新企业共性问题化解平台。例如,对于上游原材料匮乏问题,加大地区之间资源共享力度,优先保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要;对于上游原材料路径依赖问题,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增强关键资源的自主性、可控性与安全性。

石晓鹏表示,下一步,将持续结合江苏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产业强链工作,重点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不断强化梯度培育机制建设,引导更多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一方面,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将积极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推动大中小企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