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让搬迁户过上“离土不离乡”的新生活

据湖北省人民政府消息,10月22日,仙桃市彭场镇汪洲村汪洲社区,5栋十几层的高楼拔地而起,停车位、活动广场正加紧施工。再过几个月,彭场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区内的510户搬迁户将迁居这里,过上“离土不离乡”的新生活。

居住集中,村民离土不离乡

彭场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是省级试点项目之一,涉及金剅村、杨步村、三联村和联合村。

彭场镇组织委员马泰介绍,被纳入整治的4个村均在集镇周边,村民大多在外务工或在镇无纺布厂上班,留村人口少,逐渐成空心村。杨步村村主任陈志华介绍,全村户籍人口1986人,但在村里居住的只300多人,且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彭场镇项目启动后,当地根据农民意愿实施搬迁,腾退宅基地,拆除老旧房屋按成本价给村民补偿,搬迁区域实施综合整治。目前,706户村民已腾退宅基地,拆除房屋。

“破旧的老房子,5000元都卖不出去,这次搬迁补偿了8万元。”早搬离村庄到市区居住近20年的村民李新才说。

考虑到村民意愿和生活习惯,彭场镇在集镇边的汪洲村征地150亩,建设汪洲社区,安置510户搬迁居民,居民按成本价购买。依据规划,安置小区内还将建设幼儿园、养老中心、社区食堂和活动广场。

“住在镇边,想上班就上班,想种地也不远,不想种可流转,还避免了村民进城生活不习惯的问题。”陈志华说。

产镇融合,就业进厂不进城

彭场镇是全国最大的无纺布基地,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生产了大量防护物资,销往全国各地。

为让搬迁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彭场镇按照仙桃市统一部署,结合产业优势,利用土地整治新增建设用地,在汪洲社区对面一公里处,规划建设无纺布工业园,重点打造资源集约、产业聚集、创新集成、配套集群的产业平台。马泰表示,力争经过5年努力,规上企业100家,集群产值1000亿元,建成全球无纺布产业基地,预计新吸纳数万人就业。

走进建设中产业园,机器轰鸣,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马泰介绍,产业园已签约20多家企业,其中最大的一家湖北德盈防护材料有限公司由美国爱普拉斯集团和湖北拓盈新材料公司共同新建,投资10亿元,投产后年产值达15亿元,可提供2000多个工作岗位。

“搬迁后住镇上,上班更方便。”一直在镇无纺布厂上班的杨步村村民彭早云说。

在西流河镇太力村集中搬迁点,统一搬迁居住村民180户,根据村民意愿,土地流转,发展黄鳝养殖,村民既拿工资又收租金。

小镇提档,有人气又“洋气”

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为支撑,仙桃一批小镇“颜值”刷新,配套升级,吸引村民回乡创业就业,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龙头。

开窗见景,放眼皆绿。胡场镇依托纵贯全境的通顺河,打造流水淙淙、杨柳依依的“一河两岸”休闲风光带。站在胡场镇八一大桥上眺望,秀美水乡清韵尽收眼底,“头枕欸乃听桨声,眼观杂花盈原野”的乡愁变成真实美景。

变废为宝,配套升级。胡场镇原镇政府大院,改成集文化站、镇史馆、演艺厅、文化广场等于一体的休闲文娱综合体,村民可前往免费学习民歌、皮影戏、广场舞等。沙湖镇以“小汉口”码头文化为切入点,投资建设的沙湖魁星阁文化产业园、沙湖公园、沙湖水上乐园等,让人流连忘返。彭场镇文化宫公园、双创运动园和广场、停车场、集贸市场、公共厕所、污水处理厂等一一新建,小镇从里子到面子,焕然一新。

一个个有产业、既“洋气”还承载着乡愁的小镇,让越来越多村民返乡。

“嚓嚓嚓——”毛嘴镇三槐路,一家牛肉面馆里,朱镇正准备食材。40岁的他是土生土长毛嘴人,多年来一直在武汉开烧烤摊。去年他回乡做餐饮生意。

中午时分,彭场镇“喜相迎”酒楼隆重开业,老板是阳新人,老板娘是本地人,“彭场发展快,回家开酒楼,生意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