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米赵世勇:服务业用工“供不应求”,灵活用工成趋势

“我国服务行业的灵活就业人员规模达2.5亿,市场规模达12.8万亿。灵活用工,已是大势所趋。”近日,斗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赵世勇在第一资源TOPHR举办的“2017中国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年会”上如此说道一组最新数据。

随着90后、95后成为职场主力军,灵活用工到了一个爆发的拐点时刻。可以说,灵活用工,是眼下“互联网+人力资源”最火的话题,也是企业服务领域投资人紧跟的“风口”。

在赵世勇看来,灵活用工是服务业在用工模式与管理上的升级与进化。当灵活用工正呼啸而来,商机和挑战并存。

十万亿市场规模下的商机

会上,赵世勇分析说,灵活用工并不是单纯的招聘,而是针对企业在辅助性、替代性、临时性的岗位,基于客户业务需求,由专业机构招聘并调度员工的空闲时间为企业所用,并可提供招聘、培训、管理、薪酬发放等各环节全风险服务外包的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灵活用工下,企业与员工关系间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得已分离,企业在用工人数、周期、人才筛选上都非常灵活,成本将得已大幅降低。

这是一系列人力资源生态的变化,给行业带来一番全新的景象:用人成本骤降、人才特征的差异化、个体价值崛起、用工模式变化以及组织边界的消失,而这一切在悄无声息之间将人力资源的共享经济推向了变革的浪潮之巅。

实际上,灵活用工模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非常成熟,平均达到总就业量的25%的。尤其是波兰、西班牙、荷兰、意大利这一比例超过30%以上。对标日本来看,日本兼职劳动者占到劳动力人口的30%。截止到2016年年末,中国人口13.8亿,是日本的11.5倍; 中国的就业人数9亿,是日本的近14倍。这说明我国的市场体量更大,掘金价值也更大。根据斗米的进一步测算,赵世勇认为,我国服务业灵活用工市场规模预计超十万亿,潜力巨大。

赵世勇进一步分析说,当下我国劳动力市场最缺的是在一线工作的员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技术人员自2010年以来,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同时,随着年轻人就业观念的转变,明显呈现出招人难、流动性高、全职用工成本高、多地分散管理难这四大明显趋势和痛点。企业突发性的用工需求也多集中在替代性、辅助性岗位上,这些需求和变化都让灵活用工有了发挥威力和价值的地方。

 潜在挑战和化解之术

灵活用工是一个双边市场,其难点在于要同时撬动B端和C端,只有两端的体量都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有足够的匹配,用户体验才能好。互联网时代下的灵活用工绝不是简单的信息对接,而是结合大数据的高效、实时供需匹配。

斗米则基于两年来沉淀,以O2O闭环模式构建了最大的C端人群活水池,以及大量的B端企业动态用工需求库,并基于两大核心数据库,对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优化产品体验和智能算法提升C端用户和B端企业的匹配效率,帮助C端用户快速找到可靠的工作,帮助B端企业快速招到合适的人员,提升灵工批量招聘效率和效果。

同时,为了缓解灵活就业市场的失信问题,斗米通过供需双方的信用体系,将评价高的C端用户与B端企业给予优先推荐匹配,有效增加了双方的信任度。斗米持续探索社会化用工模式,在保证正常工作时长的前提下,灵活调度灵工的工作地点、内容,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社会价值,实现企业与灵工的双收益。

在斗米平台上,一个招聘需求发布后,有50%的岗位三天之内可以得到满足,报名量可以精准匹配需求量;80%的需求可以在五天之内满足。赵世勇强调说,这都得益于斗米采取比较重的模式,使得平台的服务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切实的解决供需两端的需求和问题,激活这个市场,锻造出斗米的核心竞争力。

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

赵世勇认为,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人们对于工作选择变得更加主动和灵活,对求职的人来说已经不能简单定位为劳动力,而应该是人力资本。职场人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升级自己的资本。

所谓的资本,就是指员工的知识、技能、经验与时间都是资本,他们从小就要开始进行教育投资,有升职的预期,追求自己作为劳动力资本的效益最大化。

从整个经济大势来看,劳动力也必须进行资本化升级,才能推动经济转型。因为,当下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所谓的劳动力已经不再只是一种廉价的人力资源,而是更侧重个体的价值,是要作为一种资本进行投资,实现资本的增值与生利。所以,无论从企业还是80后、90后乃至更多的年轻个人,需要转变认知,进行人力资源资本化经营,追求资本效益的最大化。

这些变化无疑也对斗米这样的平台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未来,斗米将围绕着求职者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包含教育、培训、投资等不同维度的延展服务,让用工市场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总之,大势之下,人力资源行业正在变革中发展,未来已来,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需要相时而动,才能走得更加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