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油价暴跌行情会否重现?关键还看中国需求

中国擅长点燃大宗商品行业高管心中的希望之火、然後又泼盆冷水将其浇灭。

随著油价再度承压(全球基准布伦特油价自3月初以来已累计下跌10%),投资者将注意力集中到美国旺盛的供应量上,认为这是可能引发油价进一步下跌的最主要风险因素。但与几年前一样,其实是中国的需求走软才有可能给起伏不定的石油市场带来沉重一击。

在2013年年末以及2014年的大部分时间内,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石油边际消费国的需求都一直持平。高油价、国内信贷收紧以及商业周期触顶极大地抑制了中国内需。与此同时,美国致密油(tight oil)革命达到顶峰,在短短12个月的时间内美国石油日产量增加近200万桶。

最终,老牌石油产量调节者沙特阿拉伯看到各地石油产量的上升,认为需要保护其市场份额并且下调油价。在此後的18个月中,油价累计下跌逾60%。

2016年末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国内石油需求在当年12月创下历史新高。然而,中国央行上周公布的对5,000家企业进行的一项季度调查显示,2017年初的几个月,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新订单增长趋弱。任何周期性回落都可能令摇摇欲坠的全球能源市场受到重大打击。

去年,中国国内出现的另一项对油市的短暂提振因素是,中国国有买家利用低油价时机补充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摩根大通(J.P. Morgan)和其他机构认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可能已经接近满容。如果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需求下降、工厂活动持平(逐步收紧的信贷状况意味著这种情形终将到来),石油需求也将开始变弱。

然而,2017年初与2013年底情况的一个关键不同之处是,全球经济增长看起来会持续更长时间、范围也更广泛。这可能有助于防止油价出现2014年的那种灾难性崩盘。

但在盲目的美国石油开采商正以2014年以来最快速度提高产量之际,如果中国的石油需求再度减弱,则可能对全球油价产生重大影响。